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消失的吐蕃王国:源起和亲的古老部族(三)(2)

2009-07-29 11: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吐蕃与唐争夺西域,前后120余年,吐蕃胜利了,但新的形势反使吐蕃陷于军事上的被动地位。当时,阿拉伯人占有葱岭以西土地,经常向东与吐蕃互相攻击

吐蕃与唐争夺西域,前后120余年,吐蕃胜利了,但新的形势反使吐蕃陷于军事上的被动地位。当时,阿拉伯人占有葱岭以西土地,经常向东与吐蕃互相攻击,东方的回纥地近北庭,也向天山南北扩张势力。吐蕃在西域要用很大兵力抵御东西两个强敌,在新征服的唐朝旧境又要用相当兵力镇压唐人的反抗。过重的负担,使得强盛的吐蕃虽然离长安很近,有灭唐的意图,却缺乏对唐的攻击力量。唐朝失去西域,反而有利于长安的保存。

在进占西域的同时,吐蕃也加强了对羌族的兼并行动,最终兼并诸羌州成功,建立羌族统一国家的事业基本完成了。

早在公元678年(唐高宗凤仪三年),吐蕃赞普尊业多布就率兵攻西洱河(今云南洱海一带)诸“蛮”。唐在茂州(四川茂县)西南筑安戎城,试图阻绝吐蕃通诸“蛮“的道路。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增兵驻守,西洱河诸“蛮”相率降附。公元703年(长安三年),器弩悉弄赞普亲征今云南丽江一带的乌蛮。次年,在军中死去。吐蕃史书说,此王“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兵精国强,为前王所未有”。诸“蛮”与羌种族不同,吐蕃逐渐征服诸“蛮”部,是多年经营的结果。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南诏国(建都太和城,云南大理县)与唐失和,降附吐蕃。南诏是大国,吐蕃获得这个大属国,国势发展到最高点。

吐蕃以逻娑为中心,向外扩张,取得上述的成就。,接下来就想进攻唐朝了。

吐蕃对唐作战,起初是以掠取财物为主,后来以夺取土地为主。唐玄宗设陇右、剑南两节度使,专防吐蕃内侵。由于双方国力强盛,连年发生战争,胜败相当,吐蕃并未得利。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陇右、河西两镇精兵内调,边防空虚,吐蕃陆续攻取两镇所属诸州。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吐蕃自大震关(位于今清水县东陇山一带)长驱直入,破泾州,攻奉天(陕西乾县)、武功,唐兵溃散,唐代宗逃往陕州,吐蕃入长安城,立李承宏(金城公主侄)为唐帝。吐蕃军掠夺府库市里,焚毁房屋,还想掳掠城中子女和百工,整军归国。郭子仪设疑兵,恐吓吐蕃军,吐蕃军惊慌出城,退守屯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成(甘肃成县)、渭(甘肃陇西县)等形胜之地,窥伺唐境。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失守,自凤翔以西,都成为吐蕃的领地。同年,吐蕃攻入剑南道的松、维、保(四川理县)三州。这是吐蕃与唐多年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败,唐朝廷的腐朽,吐蕃力量的限度,都表现出来,但极盛的吐蕃要消灭腐朽的唐朝是不可能的。

以后,吐蕃连年入侵,战争激烈,唐在凤翔、泾州、渭北等地设节度使,驻重兵,抵御吐蕃。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即位,遣使到吐蕃讲和。公元783年(建中四年),两国在清水(甘肃清水县)会盟,唐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弃)其故地,弃利蹈义”为理由,承认吐蕃所占唐州县为吐蕃领地。接着在长安西郊筑坛定盟,又遣大臣为人蕃会盟使,在逻娑定盟。公元786年(贞元二年),吐蕃撕毁盟约,进攻京西诸镇,又破盐(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夏(陕西横山县)二州。当时,吐蕃大相尚结赞看到唐朝内乱频繁,认为有机可乘,想用诈计去掉唐朝李晟、马燧几个良将,以便随后攻取长安。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尚结赞遣使到马燧军中求和,卑辞厚礼,欺骗马燧。马燧信以为真,请唐德宗请和。李晟主张出击,被唐德宗罢免。

尚结赞使诈不成,唐朝内部强硬派反因此势力抬头,反对和蕃的一派官员被重用,唐与吐蕃的关系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反对和蕃的李泌劝德宗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唐德宗依言行事,果然与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建立了友好往来。此时,蕃兵大半驻扎在西域,以抵御大食东侵。早在两年前,唐润州节度使在请伐吐蕃收复河湟疏中就说:“闻其(吐蕃)近岁以来,兵众寝(渐)弱,西逼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据入蕃使者崔翰密查,吐蕃驻河陇兵马实际数目只有59000人,马86000匹,可战之兵仅30000人,其余的都是老弱之卒。吐蕃兵力如此薄弱,唐德宗不谋收复失地,却力求讲和;尚结赞不坚守清水盟约,却想用诈计取长安,双方都做着愚蠢事,愚而诈的一方,后果自然要更坏些。自从唐德宗采用李泌的建议,吐蕃自食其果的日子也就很快到来了。

四面树敌,吐蕃终于自食其果

吐蕃经过统一战争,很快建立起大吐蕃国。但是,当他们将战争推进到唐本部境内以后,就显得能力与环境不能相适应,一直走失败的道路。

吐蕃起初只知道地重要,不知道人重要,围凉州城时,就乘城中人窘迫时宣告:我们要的是城池,人不论老少都可以迁往唐境。取其他城池也是如此。李晟曾说:河陇失守,并不是吐蕃有多大的力量,主要是唐将帅贪暴,内附部落离心,民众不得耕种,辗转向东迁徙,自己放弃土地。吐蕃不利用这种情形,争取城中人留下来,倒不是因为尊重唐人的爱国心,而是保持落后国家战争的惯例,即“出疆之费,亦无定给,而临阵所得,便为己有”,也就是出兵不准备粮草,让将士任意去掳掠;城中多有财物,要城池与掳掠财物意思是相同的。到了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吐蕃又进行掳掠人口的战争。公元786年(唐贞元二年),唐德宗给尚结赞信里说:“又闻放纵兵马,蹂残禾苗,边境之人,大遭驱掠。”公元787年(唐贞元三年),尚结赞焚毁盐、夏二州城,掳走所有居民。同年,吐蕃大掠陕西千阳县、吴山(陕西陇县东南)、华亭(甘肃华亭县)三县,残杀老弱人,壮年男女全被掳去,放在安化峡(在甘肃清水县)西,准备分给羌、浑(吐谷浑)诸部。吐蕃人对那些被掳的人说:准许你们向东哭别故国。众人大哭之后,千余人投崖自杀。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吐蕃大掠泾�等五州,掳去人畜数万口。此后,吐蕃连年攻入唐境,破坏极为严重,沈亚之《临泾城碑》说“今每秋戎人塞寇泾,驱其井(市)闾(民居)父子与牛马杂畜,焚积聚,残庐舍,边人耗尽”。

吐蕃对唐人有两种待遇法。一种是河陇地方未曾东徙的居民约有50万人,其中劳动民众都被看作贱隶。唐朝人曾向吐蕃降唐的人询问唐人在吐蕃的情形。吐蕃降者说:唐人平民的子孙生下来就是奴婢,种田放牧,或聚居城乡中,或散处荒野间。这部分人无论是谁,吐蕃都不敢信任;世族豪家社会地位不变,有些被任为文武官,还受免税、扩大产业等优待。

公元780年(唐建中元年),唐使臣韦伦自吐蕃归国,经过河陇,一路上看到唐人都披着毛皮,头发散乱,还在墙缝里偷看,有些捶心流涕,有些向东拜舞,也有人暗送书信,报告吐蕃虚实,盼唐军来如饥渴人盼饮食。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唐穆宗任刘元鼎为会盟使,前往逻娑,路过河西一带,见到旧时城郭还在,兰州广种水稻,桃李榆柳茂盛。看来,汉族地主阶级仍保持原状,民众虽说是奴婢,实际是农奴性质,与纯粹奴隶还有区别,生产仍以农业为主。广大农民被贬为完全农奴,是社会的大退步。吐蕃又迫令所有唐人改换服装,只许每岁元旦用唐朝衣冠祭拜祖先,祭毕收藏。每当这一天,唐人无不向东痛哭,想念故国之心更甚。至龙支城(青海乐都县南),有上千老人来见刘元鼎,哭拜一番,问:天子安好否?因从军被掳,陷没在这里,自己和子孙不忍忘记朝廷,朝廷也还记得我们么?说完都呜咽涕泪,不敢出声哭。刘元鼎低声询问,才知道这些人是丰州(内蒙古五原县)人。吐蕃国唐人自地主阶级到农民,都愿意回到唐朝来,吐蕃的统治显然不能维持多久。

吐蕃对俘虏还有另一种待遇:无专长的唐俘,面上刻黑字(黥面),分配到各地充奴役。有专长的唐俘,右臂上刻黑字,等候赞普亲自发落。其中有些人被任为小官吏,不论文武,统称为舍人。唐宪宗时,淮南小将谭可则在边上被俘,因通晓文字,将要被任为知汉书舍人。他臂上刻的蕃字,译意为“天子(赞普)家臣”。赞普选取有才能的人作自己的家奴,分配无才能的人给贵族作家奴,符合俘虏为奴的惯例。刘元鼎觐见赞普,赞普赐宴,肴馔和酒器,略与唐同,乐工奏《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州》,《绿腰》等。乐工和伎人都是唐人,厨师和制酒器的工匠,大概也是唐人。公元801年(唐贞元十七年),吐蕃攻破麟州(陕西神木县北),掳走居民及党项部落。一个叫延素的僧人被掳。一个蕃将号称徐舍人,对延素说:“我是英公第五代孙,武后时我祖先避难逃入吐蕃,世代做蕃将,想念故国的心永不能忘,只是宗族大了,无法回去。你现在遇见我,我放你走。”像徐舍人这种避难入蕃的人,在吐蕃的社会地位可能高一些,其余有专长和无专长的俘虏,都是家奴身份。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