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贾湖遗址:远古时代一个遗忘的巨大秘密(二)(3)

2009-07-31 16:5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介绍:它是一种原始文字,换句话说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或者是叫原始文字。它既不是成熟的文字,也不是简单的符号。这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介绍:它是一种原始文字,换句话说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或者是叫原始文字。它既不是成熟的文字,也不是简单的符号。这些文字是不是可以记录语言?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语言?现在谁也说不清楚,这就使考古学的局限性。但是,寄托了人们的一定的涵义,这个恐怕是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在M344号墓中,出土了30多件随葬品,囊括生产生活用的骨器、陶器、石器等等,显示这位壮年男性墓主人身份特殊。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有着砍下地位崇高的先人头颅进行膜拜的传统,而位于新几内亚东北部的多雷港地区的居民,则把部族中已故首领的头取下安装在木制身躯上继续膜拜。

M344号墓,这座在贾湖遗址中非常罕见的无头墓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贾湖部落的首领。他掌握着这个部族最丰富的知识,身兼数职,平日带领族民们打猎耕种,担负着族民的医疗和教育,重要日子他里主持祭祀,为部族的命运卜卦问天,祈求神灵。在这中间的某一个环节里,这位首领一定使用着这种骨管。

1986年底在贾湖遗址的下层墓葬中出土了带足石磨盘,与之搭配的还有石磨棒。带足石磨盘是裴里岗文化的代表器物,古代先民将谷物颗粒放在磨盘上,用磨棒碾压就能够起到脱粒作用,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器具。 贾湖遗址与裴里岗遗址所出土的带足石磨盘从形状和材质上来看近乎相同,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互学习或者交流的关系呢?但是相比之下,贾湖的农用工具数量明显较少,而渔猎工具的数量则远超过裴里岗遗址,符合新石器时代早期,渔猎为主的汲取经济向农耕经济发展的趋势,张居中感觉到,贾湖遗址的文化形态可能比裴里岗文化还早,甚至是他的前身。裴里岗先民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已经普遍开始种植小米,而贾湖先民种植的又是哪一种作物呢?

1987年,贾湖遗址的发掘已经扩大到了东、中、西、西北四大区域,从遗址分布状况来看贾湖人已经为生死订立了比较明确的界限,他们的墓穴很少与住房重叠在一起。

遗址中出土的房基显示,贾湖部落的房屋大部分是独立的,可容纳4到5人居住,有些房屋内有做饭用的灶台,这很可能是供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小型家庭使用的。有一些房基底部伴有大量的红烧土,这可能是贾湖先民采取的防潮手段。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些不起眼的红烧土块中,又有了重大发现。

在一次对出土物品进行室内整理的过程中,考古队员无意间在残碎的红烧土上发现了凹凸的印痕,这种大小很像水稻的颗粒。根据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动植遗骸和土壤微形态分析可知,贾湖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与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气候温暖而湿润。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考古队随即把这块印痕送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鉴定,确认了这是人工栽培的古代水稻,并从中浮选出了碳化的水稻颗粒,这些古代水稻颗粒有的接近现代北方人食用的粳米,也有的类似南方人食用的灿米。这是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

除了水稻之外,贾湖人的食物还有哪些呢?张居中在清理灰坑堆积物的时候,发现了野生果核,鱼类和鹿的骨头、甚至还有扬子鳄的下颌骨。体现出贾湖人饮食结构的丰富性,他们荤素搭配合宜,还食用水果。但是贾湖先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为了保持肉食的稳定,他们可能开始试着蓄养家畜。在居住遗迹中,发现了许多残碎的猪骨骼,其中大部分是家猪,证明猪的饲养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和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与散乱残碎的猪骨胳不同,在T101和102号探坑大量层叠的人类墓穴中,出土了多个狗的专用墓穴。

张居中介绍:狗和猪都应该是家养动物。贾湖发现十来个埋狗坑,在中国,狗是人类的朋友。猎狗活着的时候帮着人打猎、给人看家护院;狗死了,还埋在墓地里面,门口埋的也有。埋在墓地的周围是不是也意味着,狗死了埋在墓地里继续给人看墓地呢?现在看来这是中国最早的埋狗现象。

1987年初夏,在M344号那座无头墓周围的墓穴里,又发现了纺织用的陶纺锤和装饰用的绿松石。显然,贾湖人早已满足了温饱的基本需要,他们有着更高的追求。贾湖地区不是绿松石的产地,但是在遗址的墓穴中,墓主人佩戴的绿松石项链、绿松石腰佩时有出现,很可能是贾湖人出于审美需要从别的部落交易得来的。而在一只陶罐的内部,张居中还发现了一层不明结晶物,二十年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里,人们对这种结晶物质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水果和谷物种子酿造的美酒蒸发后留下的残留物,美国的一家酒厂参考这种配方生产出了名叫“贾湖城”的啤酒,畅销一时。

三年的发掘过程,太多颠覆常识的发现,让贾湖遗址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三个实验室共同努力下,遗址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公布于世,贾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早于裴李岗遗址,它的年代跨度为距今9000至7800年。

贾湖遗址无论从年代还是所呈现的文化形态远非裴李岗文化所能涵盖,因此考古学界为之定名——贾湖文化。围绕着贾湖文化争论的浪潮、质疑的声音、赞叹的目光接踵而至,张居中并不在意,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有休息的时间,就会拿上那只M78号墓出土的骨管,坐在湖边的一个小土丘上眺望整个贾湖遗址,九千年前贾湖先民的生活仿佛出现在他的面前,随着每一件文物的出土,这些画面一点点地丰富鲜活起来。

在距今九千年前,淮河中上游地区广袤的平原上,有一片美丽的沼泽。那里生活着一个富足的部落。部落附近的岗丘和山坡上,有着稀疏的栎、胡桃、榛等植物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林中酸枣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剂。在大片房屋之外有广阔的农田,贾湖人在田间耕作,微风拂过稻香四溢。农田附近的湖沼旁边,贾胡先民在捕捉龟和鱼,时有丹顶鹤、野天鹅在其间婆娑起舞。 一天的劳作后他们各自回家支起三足钵烧水煮饭,吃饭时还饮些自家酿造的米酒。傍晚在部落中心的空地上人们穿戴整齐生起篝火 ,在酋长的带领下膜拜神灵,听取预言。

这一张张温馨和谐的画面常常让张居中沉浸其间,但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感到有所缺憾。张居中始终惦记着那些骨管,心理久久无法平静,究竟缺少了些什么呢?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