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所处的地区靠近传说中夏代的夏台,周代雅乐《大夏》就产生于此。而这个地区在春秋时期,则是孕育民间歌谣“郑卫之声”的郑国所在地,古代贾湖地区音乐比较发达,这并不是偶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音乐这种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人类娱乐活动,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毫不夸张的说,贾湖的先民享有了同时期部族聚落中最优越的生活环境,如此发达的原始文明,孕育出音乐并不是不可能。
但是,稍晚于贾湖骨管出现的河姆渡骨哨只能吹出单音或者两个音,晚于贾湖文化2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哨只有一个孔,仅能发出“吱”的声音,这种陶哨又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才演变成能吹出三个音的古埙。然而,贾湖骨管却有5至8个孔,它有可能发出五个音甚至八个音吗?有专家认为,中国古代有关七音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1066年,此时,贾湖文化已经消失了近的6000年。
骨管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原始的乐器呢?两年的发掘过程中陆续出土的这种带孔骨管,让张居中逐渐感觉到骨管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这些骨管上每个细微的特征都印证着张居中的推测,带孔骨管及有可能是一种乐器。如果这些来自于9000年前的神秘带孔骨管真是乐器,并且能吹出音列,那么它将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乐器,它在考古学和音乐史学上的价值都将无法估量。然而摆在张居中面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让这些带孔骨管发出声音呢?
1987年秋天,适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明相和陈嘉祥两位先生到贾湖检查工作,裴明相先生看见m282:20号骨管时兴奋异常,他拿起骨管便按吹箫的方式吹了起来,可惜还是没能吹出声音。
这些带孔骨管是否真的是来自远古的乐器吗? 假如这骨管真是乐器,那么它们在远古时代的主人也必然需要经过学习和演练才能吹奏它,或许直到今天,也只有深谙乐理的音乐家们,才能引起这远古的共鸣。紧握着晶莹剔透的骨管,张居中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这先祖遗物依然充满了生命力,好像一直酣睡着,正等待着谁来将它们唤醒。张居中向领导请示之后,打算去北京找音乐方面的专家求教。
1987年秋,张居中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郝本性所长,裴明相先生、郑州大学考古系的郑予秦四人带着贾湖出土的带孔骨管来到北京。他们经过多方寻找,联系了许多音乐方面的专家进行鉴定,都没能得到确切的结果。焦急之下张居中想到了一个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 ,那是1983年自己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一次艺术博览会上偶然认识的。
张居中回忆道:萧兴华先生拿到这个东西一看,非常兴奋。他认为这就是乐器,没问题,就是乐器。他比划了一下,当时没吹出来音。他说咱们找演奏家吹吹试试,他就和当时的中央民族乐团的团长刘文金先生联系了。刘文金先生当时正好是带着笛子部的一帮子演奏家们在排练。等到他们中间休息的时候,刘文金团长带着他们,出来就拿着笛子试着吹。
随着试奏的进行,张居中的心情逐渐低落了下来,这支骨管连专业的民族管乐器演奏家都无法吹响,难道它根本就不是乐器吗?正当在场的所有人都表现出了失望情绪的时候,宁保生先生接过了骨管,他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动作,把骨管竖起倾斜成一个角度放在嘴边,随着他一运气息,骨管竟然发出了声音。
在等待了两年之后骨管终于吹响了,萧兴华心里明白,贾湖骨管能够发出声音还远不足以证明它就是乐器,如果发出的声音不能形成音阶,那么顶多只能称作骨哨,与乐器相差甚远。对于这个问题,在场所有的音乐家都心照不宣,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宁保生。
宁保生略微调整了嘴形,换了一口气,又尝试着吹了几个小孔,像是找到了门路,随后他逐个放开按压在小孔上的手指,一个近乎完美的七声音阶呈现了出来。在场所有人都呆住了,一阵寂静过后,音乐家们爆发出激动的欢呼,这是我们现代人第一次听到的来自9000年前的声音,而这个声音竟然是一个完美的七声音阶。为什么音乐家们对骨管能发出七声音阶感到如此不可思议呢?
音阶,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音阶也就没有音乐。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分别代表了五个特定的音高,也就是现在的12356,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商代。中国古代认为五声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 东、南、西、北、中 的五方; 春、夏、秋、冬的四时密切相关。在《汉书?律历志》中就把官、商、角、徵、羽与五行、五方、四时联系起来。五声音阶从中国古代人的生产生活经验中来,反应了中国人最根本的审美情趣。
而七声音阶又是从五声音阶演变发展而来,指的是1234567七个音,中国古人惯于以五声为主、七音为辅。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音乐里都可以发现五声音阶的广泛使用,直到今天仍拥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五声音阶又起源于何时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萧兴华介绍:几千年以前曾经出现过这类的音阶状态,但是怎么出现的,所有的音乐理论家,都是含含糊糊的说这问题,都没有讲清楚。唯有贾湖骨笛,尤其是341骨笛2号出现之后,这种记录,确确实实的在9000年以前已经有了这种音阶状态。使我们,尤其是我们在场的大吃一惊,兴奋的不得了。
从贾湖遗址已经出土的骨管来看。这很有可能代表了一个从五音到七音的发展过程,那么贾湖骨管有没有可能是中国五声音阶的起源呢?但是,按照常理来说贾湖遗址出土的带孔骨管年代实在太早了,难道在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了解并开始使用五声或七声音阶了吗?
在现代,人们想要准确的在笛子上打出音孔,需要经过十二平均律的周密计算。十二平均律是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中国古代十二律的基础上发明的科学律制,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人们仍然在使用这种音律标准。十二平均律几乎运用于世界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从制作乐器到调音测音、从作曲编曲到演奏演唱都是建立在以十二平均律为奠基的音乐理论上。这种计算方法在距今400年前的明代,才由朱载堉发明,并公布于世。
萧兴华介绍说:在1到1(高音)之间划成1200等分,然后把它划成12份,每份就变成100个音分,这100个音分就是半音。两个加起来,钢琴上两个白键中间一个黑键,那一个黑键就隔开了这两个,如果白键到白键是200音分。白键到黑键,黑键再到白键,各是100音分,它加起来就等于这个白键到白键,是这样一个关系,这就是十二平均律。为了计算这个,朱载堉也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
令萧兴华困惑的是 ,在已知的任何一部数学史当中都没有涉及到中国9000年前的数学问题。权威著作《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一书中也只是说到: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可有表示1234的符号。但是仰韶文化比贾湖文化晚了2000多年,这条线索并不能用以推测贾湖人的数学水平。
深知乐理的萧兴华明白,制作吹管乐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同时需要综合乐器的材质、尺寸等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以考虑。贾湖骨管使用的是仙鹤的尺骨,每一根尺骨的大小、粗细都不一致,同时尺骨本身也存在两头粗、中间细的构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音孔钻孔位置的计算。能在这样的异型管上找到发出准确音阶的位置对于现代的笛子制作大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那么贾湖先民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是在试探打孔时偶然获得了七声音阶,还是通过了事先的设计和计算呢?
M282:20号骨管吹奏的音阶,就算让普通人听也能分辨出12356这六个音。但是,如果用十二平均律来横量,它们的音高和音准是否能够达到乐器的标准呢?萧兴华认为,必须要对骨管进行测音,对贾湖带孔骨管的身份与地位进行最后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