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3日,萧兴华偕同当时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先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工程师顾伯宝先生等人一行来到郑州与张居中汇合。他们要对保存最完整的M282:20号骨管测音。这一次在场的专家们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决定。
为了确保测音过程的准确、公正。在场的专家们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们让不是管乐器专业的萧兴华来吹奏骨管。
萧兴华介绍:我不是学吹管乐的,但是我知道发音原理、音孔这我都清楚。所以,用不会吹的这种状态来吹成曲调,这样是最可靠的。会吹的呢,害怕以自己的意念来控制它的音高。我没有这个问题,我完全是用乐器本身的音高。
对乐器进行测音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过程,丝毫偏差都会在现代仪器测音频谱仪的监控下反应出来。随着工程师顾伯宝打开仪器,萧兴华慎重的吹出了筒音,然后从下到上逐个放开压在小孔上的手指。M282:20号骨笛发出了清亮的声音。
测音频谱仪上显示的结果又一次让在场的专家瞠目结舌。
M282:20第一孔1与第二孔2为一个全音,间隔200音分,第二孔2与第三孔3为一个全音间隔200音分,第三孔3与第四孔5为一个全音加一个半音间隔300音分。全世界最精湛的乐器工匠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条件下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精准的水平,这是巧合还是奇迹呢?
萧兴华发现,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管上大部分有两种刻痕,一种是用利器刻划在小孔一侧,而另一种则是用钻头在管身上钻一个圆形痕迹,有的打穿了,有的没有。
在M282:20号骨管的第七孔上4.4毫米的地方有一个直径不足1毫米的小孔,萧兴华堵住它再次吹奏的时候,仪器显示第七孔的这个音变得高了一些。除 了这个具有调音作用的小孔之外,管身上还有未打穿的小洞,分别位于第二孔与第三孔上方1毫米左右,可能是打孔时,在预先计算的开孔点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使这两孔比原本计算开孔的位置都向下移动了1毫米 。 M282:20号骨管经过调整后的音孔吹出的音之间的高低关系,才精确的吻合了十二平均律,萧兴华认为这不是巧合。
在对M341:2号六孔骨管测音时发现,筒音与第二孔之间间隔为准确的1200音分,第六孔与第一孔之间相差1205音分。第一个八度完全吻合十二平均律,而第二个仅相差5音分。5音分的误差在音乐领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弦乐演奏家有着最敏感的耳朵,经过后天长期的训练,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家也只能够分辨7音分的差别,而低于7音分的误差只能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来检测,不在人类的听觉可以分辨的范围之内。
萧兴华介绍:而我们用的这种频谱测音器是相当准确,一音分都骗不过它的,最大的差多少?差五个音分,这不是任何律制能够约束到它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这个现象是极其神奇的。我们不能用我们现在已知道的科学的或者是不完全科学的,中国的三分损益也好,这些律制去套它。它怎么制造出来的呢?至今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
在随后的测音过程中,萧兴华发现,贾湖部落不仅具有高度的音乐素养,并且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飞跃。
M341:1号五孔骨管:能吹出1356四声音阶。
M341:2号六孔骨管:能吹出12356五声音阶。
M282:20号七孔骨管:能吹出123567六声音阶。
M253:4号八孔骨管:能够完整吹出1234567七声音阶。
萧兴华认为:贾湖如果按流传1200年计算,按400年为一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它都在不断的发展着,而且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是在大踏步的前进着。由四声音阶到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带变化音的七声音阶。中国的音乐发展是从粗犷型逐渐向细腻型发展。那就是说,人们的音乐思维要表述和传达的很多情绪和感情越来越细密了。你想想1200年,中国的音乐发展的速度这么快,我们的老祖宗,这些音乐智人是多聪明啊
9000年前,仍旧处在人类社会幼年阶段的贾湖人,在那个打磨、钻孔技术刚刚兴起、文字与数学处于萌芽状态的年代,贾湖人是如何完成这样的飞跃的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萧兴华发现,虽然贾湖骨笛只是一种乐器,但是它其中蕴含的社会信息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骨管的音孔普遍在3毫米左右,在M282:20号骨管上发现的调音孔甚至仅有1毫米,钻孔首先要使用钻头,而钻1毫米的孔所使用的钻头直径应该小于1毫米,贾湖人不具备磨制如此微小钻头的工艺,萧兴华认为,他们使用的应该是硬度在7级以上的天然宝石。张居中与萧兴华以贾湖遗址为圆心,50公里为半径划了一个圆,他们要在这个范围内寻找可能用来作为钻头的材料,结果竟然在一处隐秘的山洞里找到了天然水晶矿脉。
萧兴华介绍说:原来是用水晶做钻头,打的孔 0.28的水晶簇,然后用它来复钻。最后打成了所有的孔都是0.3厘米。多聪明啊!因为水晶的硬度是摩式7度。
贾湖出土的带孔骨管传达给我们一种信息。早在距今9000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很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方法,明白了现代人所使用的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并且熟练运用于乐器的制作。 而他们制作出来的这种带孔骨管,彻底颠覆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于音乐起源的固有看法,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音乐文明,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古代文明所难以企及的。在参与贾湖骨管挖掘和研究工作的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的共同商讨下,贾湖遗址所出土的这种带孔骨管将以贾湖骨笛的名称载入史册。而对于萧兴华来说,将骨管作为乐器来研究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更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他去揭开。
萧兴华在《舞阳贾湖》一书,骨笛研究的篇章中写道: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得知,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个数最多、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
1987年11月3日,萧兴华使用M282:20号骨笛吹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9000年前,贾湖人用骨笛吹奏什么样的音乐我们无从知晓。虽然乐曲有所不同,但这是9000年来,作为后人的我们,第一次听到来自远古祖先的声音。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