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姆渡村七十年代人们在地下四米深处发现了很多木桩,它虽然不及田螺山的那么粗但却密密麻麻扎了一地,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当时建筑的基础。那上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会是鸟巢的模样吗?
人们无法猜测,不过专家可以遵循一种史前研究的常用方法,对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进行考察,因为他们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从中发现痕迹,在那能找到那些多腿的建筑呢?
在云南普洱的孟连县我们找到了类似的建筑,这个名叫的大曼诺,佤族村寨七十年前还未定居所以他们的房屋较为简单原始。
这种较为原始的建筑,被称为干栏,房子下面就有很多木桩。
这些干栏的下面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腿呢?
主人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我们这些房子的脚都腐烂了所以经常得修,都腐化了,那你这房子赶快需要修了, 原来杆栏建成的时候下面就有四条腿,但年深日久了以后会有一些腿腐烂,为了保证有效的支撑,主人会为房子加上一些新的腿,在佤族人看来房子的腿非常神圣,每一个都有自己响亮的名字,这就是经河姆渡人改造后的鸟巢吗?
仅仅是这样用木棍和藤条捆扎的干栏能挡住每年一度来自东海强劲的台风吗?在河姆以及中人们频频发现海浪风暴侵袭的痕迹,我们可以想象每次台风过后河姆渡人处境。
也许那是一次台风过后,村民们流离失所,毕竟这是他们在沼泽定居以来头一回遭遇这样的事情,在人类定居之前,每年到这个季节人们都会到附近山洞去躲避台风,然而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却不一样,他们已经开始种植稻米,因此无法离开自己的家园。
刚刚定居的人们怎么度过这个危机呢?
也许这时部落发生重大分歧,猎人们主张重回山林,在他们看来,那里有安全的洞穴,是祖先留给他们的家园,但是第一代农民则观念完全不同,在他们看来山林中的猎物经过数百年的滥捕已经远远不及当初。只有这一地区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新开创的种植方能养活目前的人口。也许这就是六千年前一次真正的观念对峙。
是否重归森林,七千年前的农民面临猎人的挑战,远古发明挡住了台风,终使人类在平原立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
要想继续河姆渡人刚刚开始的伟大工作种植水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建造抵抗台风的房子。这也许比种水稻本身更难。建造一个坚固的干栏建筑需要什么绝招吗?我们将去湖南宁远看一看瑶族的干栏。
湖南省宁远县,这是一个瑶族聚居的地区,由于需要防备山洪和暴雨,这里的干栏非常结实。
据说建造这样的干栏要砍倒十余根胸径两尺以上的大树,用不同规格的钢锯加工。而一栋房子更要加工数百个榫卯,只有这样的房子才能抵御经常光顾的暴雨和山洪,可是河姆渡人有能力造出这样的房子吗?
七十年代,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专家发现河姆渡人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发现在洪水过去后不久这些史前人类就学会了榫卯的手艺。可是他们如何加工这些榫卯和木板的呢,毕竟那是既没有钢锯也没有铁凿。难道他们仅仅使用那些粗笨的石斧吗?
在发掘中人们看到适合加工木器的仅有这么短小的石斧,难道他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建造出壮观的河姆渡村。
虽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是凭借这么高超的手艺,一种伟大的建筑终于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诞生了,这就是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一种与西方理念完全不同的东方建筑,每个构件很单薄,但是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面对地震和风暴都有很好的柔性。
这种结构看起来像一个汉字“人”,其力量不在于个体的强壮,而在于互相铰结,互相支撑,正是这种榫卯结构成了后代中国建筑的基本模式,而这种互相支撑的建筑理念则一直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社会,它的价值无法估量,难道这种精神竟然发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
有如此高超的建筑手艺河姆渡人应该不俱台风的威胁,那末是什么原因毁灭了这个曾经如此兴旺的文明,难道是火灾人们在废墟的一些木桩上的确发现有烧焦的痕迹,但对此河姆渡人其实早有防范,甚至他们的锅灶都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