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农忙时节,然而,1996年的6月,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的农田里却异常宁静。地里看不到忙碌的村民,村里也没有任何人走动。可是,在离村庄5公里的一座山丘上,情景却完全不同,这里人头攒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接连不断。
李印方是四合屯一位普通的农民,1996年6月的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约了其他四个伙伴一起上山去挖化石,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趟上山不仅给他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由此也扬名了世界。
四合屯地处我国辽宁省西部的北票市,这里因四季缺水少雨,所以植被生长得尤为矮小。
但是,在上亿万年前,辽西的模样与今天完全不同,那时这里不仅植被茂盛,而且动物繁多,不仅有我们熟知的鱼、两栖、恐龙等爬行类动物,还有我们并不常见的昆虫、蜘蛛等等。到了大约一亿二三千万年前的时候,频繁的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使生活在辽西的大量生物集群死亡,之后被迅速埋藏。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动物的尸体演化成了化石。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像李印方这些世代都生活在辽西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脚下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而他的父辈甚至都没听说过“化石”二字,更不了解国家对于化石还制定了文物保护法。
四合屯农民李印方:当时我们这土生土长的老辈子人根本就不懂这些,偶尔发水冲下来的小叶肢介,小三尾拟蜉蝣,偶尔都能捡着,但是当时没有拿它当回事。
直到1989年,朝阳市胜利乡的农民无意中挖到一块鸟的化石之后,辽西立即引起了我国众多古生物学者的关注。
侯连海是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我国最早研究鸟类的专家之一。尽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已经知道辽西有古生物化石群,但是直到1989年,他才真正有机会来到这里,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与辽西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连海:阜新矿院一个老师,还有地矿队一个工程师给我们去了一封信,说辽西发现了中生代的鸟类化石,我是研究鸟类的,所以董枝明拿着这个信就叫我看,我说赶快走。
当侯连海急匆匆地到达朝阳时,他才知道化石已经被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收走了。没有看到化石,心里固然有些遗憾,但是令他欣慰的是我国除了甘肃省有鸟化石之外,辽西同样也有鸟化石。
在之后的五、六年里,侯连海频繁往返于北京与辽西之间,但是在这期间他并没有太大的收获。直到在1995年当他来到四合屯一带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侯连海:农民每一家都有化石,尤其是龟鳖类的,乌龟特别多,我们一看太可惜了,他们农民不懂呀,他把化石外边的骨骼都给乱掉了,他看到有个形状就行了。
事实上,从1994年开始,四合屯的村民们就三五成群去山上采挖化石了。
村民李印方:当时有也有几十人在山上挖,那就和会战式的,那就和植树似的。主要劳动力真都上山了。
原本宁静的四合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村里不仅来了像侯连海这样的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学者,而且还来了一些专门倒卖化石的贩子。
村民李印方:他都是慕名而来,知道我们这块出化石,自然上山去看看谁在那儿挖,谁发现化石了,当时就在那儿交易了。
侯连海:碰到过,但是他们一看到我就溜了。
所谓的靠山吃山。从那时起,每年春天一到,在四合屯的村口,就能见到三三俩俩结伴上山的人。当然了,对于村民来讲要想挖到一块价格不菲的化石,其实并不容易。
李印方:那就是摸索着挖,挖到底,什么也没有的,那都是太正常了,一年都有可能啥也挖不到。
慢慢地李印方在挖化石方面就积累了不少的经验,1995年的时候李印方真的就挖出了一块看起来很不错的化石。凑巧的是,没过几天他就遇到了来四合屯寻找化石的侯连海教授。
侯连海:从化石上就可以看到鸟的骨骼和其它脊椎动物不一样,很特殊的,它的头骨脑腔比较大,要是新生代的骨骼都愈合了。
除此之外,在新发现的化石上,侯教授还找到了与今天鸟类动物完全一样的特征。
侯连海:鸟是属于脊椎动物里边的一个特殊的类群,所谓特殊类群,它是会飞的,就像现在的鸟,只有鸟类才有羽毛,其它脊椎动物,从鱼、两栖、爬行到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在内了,都没有羽毛。
这些发现无疑为研究鸟类动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第二天,侯连海教授兴冲冲地让李印方带他去看化石出土的地方。可是,到了现场之后,他却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