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长约1米、宽70厘米的石板,上面清晰可见一个既长得像恐龙,又长得像鸟模样的动物。由于之前,李印方在书上看到过始祖鸟的图片,所以当他看到眼前的这个动物时,他一下就联想到了始祖鸟。可是,对比之后,李印方发现化石上的动物与始祖鸟有很大的差别。
李印方:咱们也不认识,就认为它昂着头,翘着尾,它就是四肢,四肢的恐龙,但是看它那个尾巴,看它的那个头就是类似德国的始祖鸟那个图片,但是它没有翅膀,它的前肢就是两只小爪,始祖鸟那个前肢是翅膀。
这是大家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化石,化石上的动物又会是什么呢,这块化石它又该值多少钱呢?
李印方:那个的孔子鸟当时那阵儿也就是千儿、百块钱,要是品相不好的,如果翅膀压在身上的,那样的价格相当便宜,那时就四肢展开的鸟也就几千块钱。
即使说眼前的这块不是鸟化石,只是一只普通的鹦鹉嘴龙化石的话,按目前的交易价,它怎么也得值像四、五千块钱。
李印方:我也没跟化石贩子、没跟他们办过事。我觉得他们还是不可靠。
因为担心自己挖化石的事被人知道后,给家里人带来不必要麻烦和伤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印方觉得这块化石还是应该交给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
转眼间,时间过去两个多月了,村里没有见到一个科学家的影子。不得已,李印方又找来几个合作伙伴商议一下,看如何处理眼前的这块化石。
李印方:当时确实认为它不值钱,因为咱们没弄懂,咱们就给地质博物馆季老师送去。
打定主意的第二天,李印方就坐上了朝阳去北京的火车。到了北京之后,他直接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并找到了当时的馆长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标本非常漂亮,就像一幅国画似的,非常漂亮,保存得也非常完整。在1996年以前,在我的脑子里记忆的,好像世界各国都没有发现类似的,就是说头上、身上、尾巴上包裹着一层短短的纤维状的这种结构。在以往的所有的恐龙的报道里是没有类似的报道的。
仔细查看之后,季强发现这个动物嘴里还保留着锯齿般的牙齿,这显然是爬行动物的特征,但是与爬行动物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动物的前肢很短,后腿却很长。另外,季强还看到那些包裹在动物头上、身上、尾巴上一层层短短的纤维状结构的东西,根本不是毛发,而是羽毛。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这些羽毛表面看来好像是单根的,一根一根像纤维一样的,但是你仔细观察以后,它是一挫一挫发射出来的,发射的状况就意味着很多的这种纤维状的结构,有一个生长中心的,从生长中心发射出来的,那么这种完全可以排除是毛发的可能,类似于鸟类的一种最原始的羽毛。
种种特征已经表明,李印方送来的是一块罕见的鸟化石,但它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鸟的模样,而是上亿万年前在地面上奔跑的“大鸟”。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当时我们就认识到它就是一个过渡性的生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也知道从骨骼上来说,它是一个小型吃肉的恐龙,但是它身上确实长有原始的羽毛。我们最后就取它叫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鸟是由上亿千万年前的恐龙演化而来的。1998年,中华龙鸟的照片被刊登在了美国的《科学》杂志封面上,立即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引起了轰动。持续了140年的关于鸟起源的争论,在这一刻被平息了。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由于他有了这个新的发现,那么我们才有机会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世界,才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把国际有关鸟类起源的这个问题,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认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四合屯,中国北方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从此就走向了世界。而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华龙鸟化石,被永久地珍藏在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