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连海:它是一个椭圆形的长山包,有南坡,有北坡,出现化石多的是在北坡,他说是在南坡,所以当时我就怀疑,这个南坡没有出现过化石。
考虑到李印方可能因为怕泄露出化石的地点,引来众人的哄抢,而不愿说出实情,所以侯教授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四合屯,因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不易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绝大多数村民的生活贫穷,但是相比同村的其他人家来说,李印方一家人的生活还算富裕。
四合屯农民李印方:那会有果树,依靠那个果树能卖几千块钱,再卖点牲畜,自己养点羊、牛,再就是种点地,一年也就是万八千的。
即使这样,李印方也没有抵住挖化石所带来的诱惑,因为这毕竟是一笔额外收入,所以从1994年起李印方就加入到了挖化石的队伍里。
为了给李印方新找到的这块鸟化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侯教授可算是煞费了苦心。
侯连海:因为这个化石很重要,大家都认为很重要,我认为很重要,应该给它起个什么有意义的名字,谁不知道你们中国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所以我就这样命名了。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侯教授认为孔子鸟应该生活在大约一亿三千万年左右,相比德国的始祖鸟,它离今天的鸟类更近一些。而从它的胸骨来看,孔子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飞翔能力。可是,在孔子鸟身上侯教授似乎还能看到古老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
侯连海:它和始祖鸟基本上是一致,而且它的爪子比始祖鸟还厉害,还大,所以很明显嘛,也是非常原始的,通俗的讲,我认为我们也有始祖鸟。
实我相信不少人还都记着上学的时候课本里面始祖鸟的那个复原图,这东西长得太怪了,有鸟的羽毛,但是嘴里长着牙,您见过长着牙的鸟吗,再有一个它爪子很锋利,比鹰都锋利,另外就是翅膀上居然还有两个小爪子,能钩到树枝上,那么在始祖鸟出现之后呢,人们对于鸟类的起源就引发过一场时间不短的,这么一场长时间的争论,有人说鸟类和恐龙同源,都是由槽齿类,像冯龙之类的这么演化过来的,只不过走着走着分支了,恐龙往这走了,鸟往这儿走了,它们的祖先应该是初龙类的,还有一种说法,不对,鸟就是恐龙的后代,是发展到后期之后,由一些小型的食肉类的恐龙,长期奔跑,捕食,另外调节体温,出现皮肤衍生物,这样才有了鸟,那么直到李先生的这块化石的出现,这个争论都没有停止过,这块化石在研究鸟类起源的历史上太重要了。
1996年6月的一天早晨,李印方与相约的四个伙伴又上山了,他们希望今天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来到山上之后,他们先看了看地面,然后圈定了一块二、三平方米的地段。
李印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这两年通过挖化石,他对四合屯这片地区的化石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四合屯农民李印方:像砂岩就不含化石了,主要是凝灰岩含化石,夹在石头的中间,劈开以后,这些化石就暴露出来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李印方对不同动物化石所在的具体层位也了解的十分清楚。
四合屯农民李印方:老百姓所称的大白蜡子,从这个层位到咱们脚踩的这个层,就是所说的孔子鸟的层位,主要带脊椎的这些分布在1.45米以下这段,带脊椎的上面是非常少的,像鱼化石、昆虫化石、植物化石上面就比较多。
事实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表面看起来很坚硬,但是内部却是由不同时代的地层叠加而成的。了解它的年代就像翻阅一本书一样,越往下翻,离我们就越久远。
侯连海:你看它这里面那么薄,这个也有几十万年,至少也有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时间,在这几十万年的时间中,生物就可以大量的繁殖。
随着一层层的石板被启出来,村民开始用錾子将石板劈开,他们希望从中能找到鸟的骨骼。就在李印方挖到离地面大约七、八米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一块又大、又硬的石板挡住了他的去路。
李印方:搬不动,劈还劈不了,当时就把这个石头给砸断了,通过那个断槽发现了有骨骼,这块石头我们就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