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考古发掘全记录:揭开江西龙虎山悬棺的未解之谜(三)(2)

2009-08-19 12:4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夏瑶年:考虑云梯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看到很多电影画面,很多图像资料里都有那个古代攻城、攻打城市的云梯,它那个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用两段、

夏瑶年:考虑云梯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看到很多电影画面,很多图像资料里都有那个古代攻城、攻打城市的云梯,它那个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用两段、三段,甚至四段、五段短梯子接成一个长梯子,拉过去,往城墙上一靠,人就可以往上登上去,如果我们这个从容不迫,做高大的云梯,那登上悬崖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夏瑶年早年当过木匠,于是他决定制作出一种他心中的云梯车。

夏瑶年:跟攻城的云梯是一样的,攻城的云梯也有下面带有轮子的,我这个轮子是因为绞轮,绞动绳索,牵引棺木向上提行。

云梯的模型很快就制作出来了,但分段的云梯怎么拉升、绞轮又是什么样子却使夏瑶年很伤脑筋。

他请教了当地的物理老师,同时也在思考着悬棺上留下的捆绑痕迹和古人留下来的木质辘轳,他在努力设计一种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绞轮样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制成了可以手动的绞轮。

夏瑶年:我发现云梯车它是靠在悬崖上,在家里用模型试了一下,发现这个东西很实用,接着我又做了一个大概12米高的云梯。

夏瑶年制作的云梯车获得了国家的专利号,当地的媒体对夏瑶年探索悬棺奥秘的精神和做法给予了肯定,当考古专家刘诗中来到夏瑶年的家看云梯车的时候,夏瑶年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他告诉刘诗中这个云梯吊装的装置应该是目前惟一能够解释悬棺吊装的方法,但刘诗中却提出了一些看法。

刘诗中:不是说你这个方案就是惟一的方案,这个我也不同意,我的意思还是想帮你完善这个方案。

夏瑶年认为他的方法用工少、装置简单,一两个人就可以将棺木送运到洞穴当中。

夏瑶年:我一个人可以装,30米40米可以装上去,很简单。

刘诗中:不是这么简单 这个棺木最重的你知道多少公斤重啊,两千多斤。

夏瑶年:我都可以搞上去,很简单。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全国的悬棺用我这个方法,所有的悬棺我都可以搞上去,拿下来。

就云梯提升棺木的方法他们讨论了很久。刘诗中认为,悬棺的运送方法之所以成为谜中之谜,就是因为它的置放方式没有任何文献记载,现在的许多方法都只是一种猜测。

刘诗中:特别是古代怎么吊装进去的,这个没有直接的文献材料记载,我们只能够根据一些我们以往的考古发现的、本身它墓葬里面能反应的东西,再借助我们其它地方的一些考古材料,再查找古代的这个文献,根据这个地形地貌,我们来做一些推想,因为我们考古上的问题,这个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考古学家们能完全解决的,也要通过其它学科,特别是一些群众的参与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来解决这些事情。

龙虎山的悬棺下面临水,与岸边还有相当的距离,无论架设什么装置都有一定困难。

夏瑶年:我做好了云梯以后,有人提出质疑,说你那个云梯是立在土上的,就是土地上的,那么好多悬棺景区,它下面有水,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一时解答不出来,后来我再次到悬棺景区去考察,发现一个问题。

夏瑶年发现,龙虎山仙水岩下面的芦溪河以前不会有这么深,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建了水坝造成的。

夏瑶年:以前没有建坝的时候,一到秋冬旱季,这个龙虎山下的河道,它就基本上就是一条小沟,一条小水,根本没有现在那么大的水,我想古人正是应了这个季节,竖立起云梯车,向上面升棺。

夏瑶年也展示了他曾在枯水期拍过芦溪河下游的照片,究竟会不会是这样呢?

泸溪河源于武夷山脉,在龙虎山地区流程约43公里。龙虎山志中记载,这里具有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等特点,但对这里的地质和水资源演变的记载仍有限,看来要证实夏瑶年照片上的情况还有一定难度。到了夏瑶年说的水坝,据当地村民说几十年来芦溪河的水位变化并不是太大。就芦溪河上的悬棺的高度问题,地质专家尹国胜做了这样的推测。

尹国胜:那么二千多年里面,这个河流下切的作用这个也是明显的,这个也可以看得见,这是一类正在进行中的一个作用,它只要有落差,那么河流肯定要下切,河床跟两岸的崖壁的一个高度也会不断地一个拉大,换句话说,河流侵蚀作用,对于目前的悬棺位置来看的话,它是一个不断拉大高差的一个作用。

尹国胜认为,两千多年河流侵蚀作用一直在进行,河床与两岸崖壁的高度会不断地拉大,也就是说悬棺置放的位置并没有现在这样的高度,它的高度是随着芦溪河水下切作用,经过了漫长岁月逐渐产生了一个落差而逐渐抬升的。

尹国胜:如果一年侵蚀两个毫米,那么二千六百多年,我们可以算一下这个产生的一个高差,这个高差的话我们算过,正好跟目前的悬棺这个高差接近,如果这么一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也可能目前它的一个高度,可能属于一种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现象。

如果这个推理成立的话,那么古人就可以在岸上向不太高的山壁从容搭建云梯,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达到提升棺木的目的。但是两千年前这里的水文情况目前还无法认证,这样看来这个观点还仅仅是一个推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