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龙虎山的悬棺究竟是怎么放在悬崖上的?这使很多人伤透了脑筋,上海的一所大学和贵溪博物馆组成了悬棺调查组,探索出了十几种吊装方法,其中采吊篮的方法被当成试验项目,在一个距离水面二十多米的洞穴对悬棺进行了提升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但是人们质疑,龙虎山两千多年前墓葬中没有发现金属随葬品,当时也不会有金属滑轮,这种吊装肯定有缺陷。于是龙虎山管理部门悬赏30万元,征集破解龙虎山悬棺吊装之谜的方法,一位叫肖旺强的研究了一种只用绳子和木棍的方法来吊装棺木,人们担心面对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人和棺木加上木架绳索几百公斤,牵引确实是个问题。
虎山的悬棺到底是怎么放到崖壁上去的呢,人们有许多的猜测,比如堆土说,有人认为,棺木是先从山下堆土至洞口,当把棺木放进去后,再把土运走。
这种说法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在龙虎山地区悬棺大多在临水的悬崖上,再有受南方雨水的影响,显然,堆土法无法实现。
有人借用古人修栈道的方法,认为行悬棺葬的人可能是从下往上修一条栈道,然后顺着栈道把棺木送进崖洞内。最后再毁掉栈道。今天四川麻塘坝地区的悬棺四周,仍然可以看到整齐的桩眼。
那么古人究竟采用的什么办法将悬棺放在悬崖峭壁上的呢,这个问题使得考古人员总是心绪不宁。
刘诗中曾经多次到龙虎山地区的几个悬棺地点进行调查,但就悬棺是如何运送上山放在洞穴中的,他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么这个谜团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这是贵溪市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地上的悬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两千六百年前的这个棺木基本上是一根圆木做成的,征得博物馆负责人的同意,这具棺木被打开了。
这是一具保存比较完整的棺木,里面的东西基本保持了原样。除了人的骨骼之外还见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物品--鳖壳。那么这个特殊的随葬品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刘诗中:文献上有记载,我们现在有实物就印证了文献上记载是对的,这是古越人的一个特点,生活当中平常喜欢吃这个东西,另外他把这个东西带到他棺木里面去。
根据诸多的陪葬品,考古专家判断,这个洞穴中悬棺的主人是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
考古人员曾经仔细地观察过不少棺木,在众多出土的棺木中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两端对称的孔眼和扶手,这些设置与悬棺的运送方式有没有关系呢?
刘诗中:当时我就在想,这些东西是人工抬上去的,还是由绳索把它吊上去的?那么我们后来在一些古代,现在我们发掘的棺木里面,发现盖子两端,包括它那个棺身那,都有孔眼,找到了一些圆眼,这是一种情况。再一个就是有的带把的,没有孔的,棺木两头就筑了两个把,就像我们抬东西有两个把,那么这些应该说与当时用绳索捆扎有关系。
那么古人是怎样利用这些设置来实现他们安置悬棺的愿望呢?
其实悬棺它到底怎么放上去的这个问题,别说是像刘诗中这样的考古人员想知道了,就连咱们普通人都非常热心的、亟不可待的想去破解这个千古之谜。
原贵溪县博物馆馆长谢建根:陆敬严教授一到贵溪,就跟我讲,他说老谢呀,你这个棺材是怎么吊上去的?我说是吊的,他说你的依据在哪里?我说我的依据很简单,因为它的棺材两头有手柄,没有手柄就是有洞,肯定是绑绳子吊,怎么吊,我就搞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