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悬棺,是武夷山贡献给人类的一种奇特葬俗,更是超出葬俗之外一个难解的文明谜团,包涵着太多的福建上古文明密码。船棺还包含着一个种族的秘密,牵涉着一个种族的兴亡。
上古时期的武夷山是七闽族(史书上称呼)的“武夷闽”生活之地,据古书记载,古时武夷山有“悬棺数千”,经过数千年岁月沧桑,至今仍保存有近二十处。自古以来,人们都试图解开悬棺的谜团。
1978年9月15日,福建省博物馆梅华全等考古科研人员开始向这个千古悬疑冲击。他们历尽艰难,把一具悬棺从垂直50余米的白崖洞上成功取下。可是他们发现,悬棺是对中国文明史学的挑战,它的无数文明密码,超过了考古人员的历史常识,超过了科学家既定的认知水准,以致三十年过去了仍未喝下庆功酒。
但从前年以来,与武夷山相邻的浦城县,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福建省博物院院长杨琮先生称浦城县的墓群发掘“将福建文明史推进了1000年”。考古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触发了我们对船棺的再认识,并对解答悬棺之谜形成了重要的证据链。
经国家有关科研和权威单位碳14实验测定,船棺成棺年代大致在距今3200-3700年之间,相当于商代期间;参考成棺年代迟于武夷山的江西圆形棺在距今2800-2500年之间,相当于春秋至战国期间,总体推定武夷山悬棺处在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
从制作技术上看,船棺采用了刨、凿、砍、削、锯等多种工具和多种工序。棺中随葬物除有粗、细篾席以及麻织品外,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种物品,即棺内往往有鳖壳龟甲或者木制龟形板,还有伴放黑、棕卵石现象。
细点着这一切,人们不禁向船棺发出追问:古闽地曾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七闽族是什么样的一个种族,古闽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我们怎么解开船棺和古闽文明的谜团?
制作工艺拷问“蛮夷”之说
自古以来,福建上古时期基本被遗忘和扭曲。我们所知道的古闽是这样的:“闽,蛮夷也”,“闽,不羁之地,不牧之民”。那时的古闽地基本被视作“原始社会”状态,最多处在新石器向青铜器进化的初期。
可是,站在船棺前我们不免对“古闽文化蛮夷”的说法产生怀疑:船棺取材为楠木,船棺直径近1米的楠木显然是坚硬如铁。要砍倒它,石器根本不敢问津,初期的青铜器也莫奈它何,即使鼎盛时期的青铜斧具要胜任它,除非如同铁器并达到钢化的程度;要在坚如磐石的巨木中刳出空柩,并且要剖编出棺中的随葬品篾席,也须有这样的刀斧!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古闽人制作船棺的利器只能作天问式的想象:古闽地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