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索武夷山船形悬棺,揭开闽越人的丧葬之谜(2)

2009-04-27 15:0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但现在武夷山市紧邻的浦城县土墩墓一打开,就奏响了古闽人铸冶技术的时代最强音:当年楚王墓发掘中得到的“越王剑”、唐代僧人在福州鼓山疏浚欧冶

但现在武夷山市紧邻的浦城县土墩墓一打开,就奏响了古闽人铸冶技术的时代最强音:当年楚王墓发掘中得到的“越王剑”、唐代僧人在福州鼓山疏浚欧冶池得到的青铜剑,以及松溪湛卢山冶炼炉遗址的发现,证实了2500年前春秋时期越王派欧冶子隐居古闽地打造出的“越王剑”果真是天下无双。如今在浦城土墩墓里的发现更是出人意料:比越王允常早1000年的西周,古闽地已不是一把而是一批这样的无敌锋镝,至今还闪着寒光!

武夷山船棺和浦城的青铜剑是这么吻合:当北方铸冶“鼎”的技术炉火纯青时,古闽人铸炼刀斧的技术也达到登峰造极!再结合漳州莲花池、三明万寿岩二十万年以来的古闽史前文明的发现,全省二、三十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以及浦城一万年以来昙石山三千年以前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和船棺中的竹制品麻织品等事实,我们完全领会到了上古七闽族的发达水平。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块长期被看作蛮夷而并不蛮夷的地方,这是一个长期被视为蛮夷而并不蛮夷的种族。基本可知:古闽族人有着异乎想象的高度文明,他们既有制作船棺的生产技术能力,也有把船棺架壑到天洞的能力!

船棺外形指向古闽起源

船棺的外形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古闽人的来源。按传统历史主义演化论,中原华夏是全中国人的摇篮,即从来都认为“南中国汉人是北方汉人南迁”,古闽地原住先民与中原种族也有“正统”延续的种源关系。现在古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血清和基因的测定对这些“理论”重新考量,得出了“南中国人”的来源路线是非洲-印尼-华南的基本脉络。长期从事考古的黄春荣先生也否定了“闽人中原后裔说”:“已出土的……说明该地区在帝喾、尧、舜之前已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证明这里的人类始祖并不是般瓠,也不是周叔熊,更不能都说是‘三苗’的后裔。”

船棺的特殊造型就可能暗示出了古闽族人的起源。棺椁被制成船形,与自古流行于东南沿海疍民的独木舟不但造型相似,连用材也大多一致,它揭示出了古闽人与海洋的紧密性,似乎在告诉我们古闽族人“我祖乘船来,我要乘船返”。

这样,被认为是“唐虞之际”撰述的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志《山海经》,其“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曰闽中山”的说法就不再是神话传说而是真实的记载。闽史专家卢美松依此指出“闽在海中”是指古闽地包括了从东南之海至武夷山脉之间的陆地和岛屿。学者们研究古闽地质地貌和东山陆桥的变化,也基本确证彼时古闽地是“面向海洋的文化圈”。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把“闽在海中”解读为“闽来自海中”,又读出另一层意思——七闽族人原是海上居民,他们是一个来自海中的族群。从福建田野调查看,“贝丘文化”代表的生活在濒海的福州昙石山遗址上的古闽人,被鉴定为“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山地文化”代表的生活在内陆武夷山的武夷闽人,被鉴定为“南方蒙古利亚种”。“南亚类型”和“南方利亚种”其实都是一个词意,即他们源近于马来人种。云南有个悬崖葬的后代村苗语读做“不这吾”,这名称就是“我要回家”之意。因此棺椁做成船形,表达出这样的指向:他们的先民原是海上而来,把船棺架壑升天,是回归祖地的期待。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