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的5月份,在浦城至南平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前夕,考古人员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沿线展开了细致的调查。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所勘查的区域内分着大小七十多处墓葬。经过考古人员的仔细甄选,最终确定了十九个重点的区域,其中管九村外这些神秘的土墩子,愈发成为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里的土墩不但分布密集,在地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片。
浦城位于福建省的最北部,与浙江、江西交界,是个群山环绕的小城。历史上的闽北包括武夷山一带曾经是闽越文化发展的中心。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闽越王城的发现无疑证明了福建在汉代已经有了高度的文明。然而,史学界对这里从西周到战国的历史描述却始终存有不同的观点。早先一直被认为是蛮夷之地的闽越在那段时间里,是如何把自身的文明传承下来的呢?
曾主持和负责过闽越王城发掘工作的杨琮,如今已是福建省博物院的院长,同时作为福建省文物局的副局长,他负责全省的考古工作。一直以来,他总是希望能有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来填补福建那段重要的历史空白。
这时,在浦城的管九村主持考古挖掘工作的陈寅龙演龙接到了一个令他十分震惊的电话。
事发现场位于大王塝山上。大王塝山是当地百姓的叫法,相传这座山上埋葬着一个大王,所以叫做大王塝山。对于这个沿袭了千百年的叫法,在场的考古人员充满了猜测。起初,陈寅龙认为这里是一座汉代的烽火台遗址,但随后他和队员们根据现场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很快确定这里应该是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古代墓葬。
这天杨琮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刚坐下他就接到了陈寅龙打来的电话。电话里,陈寅龙向杨琮汇报了遗址被盗的情况。虽然这时他能确定这是一座墓葬,但至于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墓葬,陈寅龙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他请杨琮尽快派人下来。
杨琮对陈寅龙汇报的情况非常重视,亲自从福州来到了大王塝山上被盗的墓葬现场,在了解了详细的情况后,决定对这座墓葬进行彻底地发掘。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土墩墓作为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式之一便开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无规律密集式分布;一种为顺山脊一字形分布。它的特点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
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清理完最后一层土时,果不出陈寅龙所料,墓葬已经被盗得一干二净。虽然猜测得到证实,但作为一个考古人员,陈寅龙心中仍免不了有些失落。
虽然墓葬中的随葬品全部被盗,但是最后发现的一样东西还是给失望中的考古人员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喜,他们在墓葬底部的泥土中发现了一具人的骨架。可惜的是由于岁月的侵蚀,这具骨架几乎完全腐化。即使如此,考古人员还是意外地从泥土中清理出了几颗牙齿。
在对这具骨架和牙齿进行碳十四的测定后,神秘墓主人生活的年代被初步确定,大致是在西周到春秋时期,距今至少2400年以上。
阶段性挖掘所取得的成果让杨琮和陈寅龙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他们在继续清理这座墓葬的同时,开始着手周边墓葬的挖掘工作,以期获得更为完整和有价值的资料。首先,他们把重点设定在临近一处一墩双墓的土墩上,最先挖掘的这座墓葬被命名为一号墓,随后开始的一座则被称作二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