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曾有4000年前“悬棺数千”,为什么要把它高搁在悬崖绝壁之上?这是个令一代又一代后人绞尽脑汁的难解之谜。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东南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牲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座落在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各有18处,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C14测定,距今3750-3295年之间。
为何把船棺藏置高崖
武夷曾属瓯地。古时有过闽瓯、越沤(瓯)等称,秦汉之际又俗分为东瓯、西瓯,武夷应属瓯人的活动中心。春秋末,西迁的西瓯人统一了岭西,沿续至今的就是壮族。壮族人自称中有“但”的音节,即与先世源于古越的疍人有关。壮族有个原始故事:说是一位孤清的老太,收养了一个短尾人。她死时,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把老人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来扫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
这个瓯人的故事,与瓯地武夷山的悬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联系。“龙子”是疍人的自称,这个短尾人就饱含了疍人的图腾崇拜印迹。祝穆(宋)曾引古记云:“混沌初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她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母子两人居于山中,与上述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对应么?同源于古越疍人——“但”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这种葬俗难道发源于母系社会?或是与母系的某种风俗有关?故事中所表现的葬俗,似仅出于后人的崇敬,也就像人们所普遍猜测的那样,极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这种礼遇,因为这种祭奠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这种葬俗必然与当时武夷民族意识有关。郭沫若先生考察时曾提出,这是一种属于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悬棺数千”,那时,悬棺可能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风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把它高搁在悬崖绝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