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俗的影响有多大
武夷山做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为学术界所公认。随着武夷人的迁徒、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十四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
武夷悬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它延续到什么时候?有人以为至四周,有人以为到秦汉,有人以为汉以后乃有踪迹。
这种葬俗春秋、战国之际在江西贵溪得了充分的发挥,留下了许多遗物,有的仿屋宇造型,还出土了大量先进的纺织器材及织品,与武夷先民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可谓一脉相承。
先秦时同属瓯地的临海(现属浙江)在东汉时还有悬棺葬的习俗,是安家族人所(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他们或许与武夷族也有密切的联系。
台湾都兰,也有属于先秦时代的岩棺遗物。
湖南有“楠木洞,石缝中有船,俗称仙人所居沉香船也”(清·许赞曾·《东还纪程》)。“五溪蛮,父母死,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唐·张旌·《朝野佥载》)。
莫休符(唐)至广西,称“象山武仙县,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榇之迹”(《桂林风土志》)。
贵州安顺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窑藏,挂于岩上”(《安顺府续志》)。
贝青乔《苗俗记》:“亲死,刳木以敛;置诸高崖峭壁间,不施蔽盖。”《云岭南纪蛮》云:“凌云有岑氏祖墓,亦在半山石岩间”。
李京(元)《云南志略》说:“土僚蛮,人死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之上。”
这种悬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广。三峡有所谓“兵书宝剑匣”;会无县有峭岩“多仙人葬,莫测其来”(《水经注·江水篇》);在龙河两岸,随处可见“凿岩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峡一带则又可见以栈悬棺;而珙县境内现存的悬棺之多可谓全国之最。
《太平御览》载闽中汀西有“山都,藏棺每在高峰树杪或藏石窠间”。《夷坚志》载泰宁有悬棺,《舆地纪胜》载瓯宁“灵鹫山,半岩有亭,亭藏仙函”。近年来,文物部门又在武夷山东部的松溪县,发现了一个“棺木洞”,内藏三四百具明清时代的棺木。
由于数千年的发展,这种葬俗文化的内容因而显得格外丰富。棺形由船简化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由天然洞穴而至凿穴、而至设栈搭架。葬式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最为传统的风俗之一。但为何武夷悬棺葬俗又影响了那么多民族,波及的地域又是如此之广?
船棺之秘
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过客。它的形制是什么样的?有的“船长二 丈许,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传为圆木刳成,且具棹楫,然遥望之弗能详也。”也有小的“长 丈余,阔三尺”(《武夷山志》)。
架壑船做为葬具,一般只盛一付骨殖,但是,“大王峰有四船相覆,以盛仙函,共二十余。”此外,“金鸡洞内有贮香一船,”该艇贮满香料,又没有骨殖。架壑船有多少不同的用途呢?
有的竟然还备有棹楫!有的是用“楠木刳成”,有的则“嗅之微有香气,咸莫辨其为何木也”(《名胜记》)。为什么要仿以船形呢?专家们以为,武夷族为越人的一支,是习于水性生活的,这种葬俗就是他们水居生活的具体反映。有的以陶器等为殉葬品,有的以卵石,或以木盘……可见船棺葬俗的复杂性。
船棺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经过科学考察的两具船棺,或许能解答部分疑问。
由观音岩取下的一号船棺残长3.54米,宽0.56米,高0.78米,棺内空长2.16米,棺的头部和尾分别向外延伸0.4米,两边各有一洞,棺底两端向上翘,有明显的船形。棺盖头部伸出0.66米,比棺身长0.26米,头略翘。在白岩取下的二号船棺 与它一样,均是用大楠木雕镂而成,全长4.89米,宽、高与一号船棺相近。底如梭形,长4.53米,柩内空长2.27米,高0.44米,头部宽0.47米,脚部略小为0.45米,底厚约6厘米,两端延伸上翘的部分,分别长0.98米和0.93米,槽底部紧靠柩身档板处各凿有一个长8厘米,宽4~6厘米的长方形孔,不知有何用途。盖作半圆形,内部剖空,如船蓬,全长4.58米,径约0.55米,高0.44米,板壁厚1~5厘米,边缘作母口,以柩子口套合,十分精致、严密。奇怪的是除了可能用来起吊船棺的插孔外,在盖顶两侧,靠近后隔板处,还分别凿了一个10×5厘米的长方形孔,与棺底两孔对应,考古工作者以为是象征船桅杆的插孔。
三四千年前的武夷族先人们就已经使用船帆了吗?
船棺如何放进山洞
《晋安逸志》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游三蓬,秦时人,少孤,与弟乞奴渔。一日,泊梅溪(地名,在武夷山东)渡口有老翁甚蓝缕,求渡。叩其所往,曰:“皇太姥将宴群仙,能从我游乎?”蓬兄弟幸甚,翁令瞑目坐舟中,但觉蓬蓬如飞。有倾,闻鹤唳,窃视之,则舟已搁岩间矣……
武夷民间还传说,“有仙人乘舟渡月而来,将至地,为女子所睹,仙人化白鹤去,船留于此”。
同样盛行悬棺葬的四川珙县,传说是神鹰变成黑衣力士用手托举升上陡壁。三峡附近则传说:“昔人于江上斗龙船,忽飞起置今处”,说是自己飞上去。广西则记载:“人谓神巫有奇术,能将棺木深夜飞升……”
宋《太平广记》记武夷:“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
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人们对这个千古之谜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附会。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它代替不了事实,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严峻的生活,强悍的习性,独特的信仰,再加上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为了让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们在峰峦沟壑间,举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礼,在武夷山上留下了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至崖谷,都至少有数十米之遥,而所处的峭壁大多丰上敛下,而今人们根本就无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么方法将船棺放进岩洞之中的呢?
有人根据明代的记载,如张富郎由岩顶缒险而下,提出可能是从岩顶将棺木悬吊垂下至洞穴后,将棺柩移入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蛮,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类还未发明使用辘轳等机械,船棺仅长就近五米,形体巨大,难以控制,有的岩石突出,会将船棺撞毁,何况有的山峰本身就无法攀登。
是否可能架栈道将船棺移入呢?武夷山自古就有许多飞阁栈道的记载,虽然架设栈道的工程量浩大,但武夷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突兀峭拔,无缓坡可供架设。有人发现在某些峭壁间似有插孔为栈的痕迹,但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化工具在白岩考察二号船棺时,曾仔细观察过,在丰上敛下的白岩峭壁间绝无栈道痕迹。
那么,是否可能用搭设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因为广西有这样的先例:“土酋威尊无上,殚民之力,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姑不论搭设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四曲大藏峰之金鸡洞,下临巨潭(据云,深约40米),水流萦回,台架又何处可搭呢?
也有人提出“可能使用提升式的方法”。且不论由山顶至山谷底常有一二百米之巨,难以操纵。1989年,同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有关部门合作,在贵溪尝试过用这种方法吊装船棺,却也不得不使用机械,甚至还使用了润滑油,才终于完成这个试验。他们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条件为基础设计,如果由此推前一千多年呢?也只有徒唤奈何。依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复杂的峰岩洞壑中,仅用绳子牵拽,是无法完成船棺安置的。
有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可能人先设法进洞(或缒、或攀),尔后再由数人合力设法将船棺拉进洞?这相比与提升式,大约可减少一半的距离,就操纵来说,也便捷多了。但是武夷的山洞,小的仅只能容一具船棺而已,有的甚至只能容下半个——剩下的半个常常悬在半空,这样的洞穴能容几个人呢?一两个人能将这庞然大物提升几十米而移入洞穴中吗?
明代文人张于垒考察武夷后曾提出:“当是尔时溪流浩荡与峰等,船搁石隙,及蓬莱清浅,顿尔相失……”即“水落石出”的地貌变迁说。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研究,这种沧海桑田的过程至少要千百万年之久,又怎么能在三四千年内完成?如果依此类推,八百年前的武夷精舍岂不尚处水泽之中?但还有人试图用言之凿凿的科学予以证明。
众说纷纷,却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大概是各种手段都兼而有之?人们至今还在力图互相说服,而四千年前的武夷族先人早已悄悄把仙舟高搁在悬崖峭壁之上了,留下这个令一代又一代后人绞尽脑汁的难解之谜。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