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浦城遗址群,寻找失落的闽越文化(二)

2009-05-06 13: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04年的5月,在浦城至南平的高速公路开工前,考古人员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沿线展开了细致的调查。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和古墓,这里就是闽越文化发展的中心。

这一天,追回来的三件青铜器被送到了福建省文物局,经鉴定其中的青铜碗是国家一级文物,按文物规格一级文物相当于国宝文物。可惜的是那两件因为被铲车破坏,只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为什么事先考古队员们没有发现这些重要的文物呢?

事情的真相终于明朗了,这三件文物的坎坷命运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那么这些青铜器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杨琮认为它们是祭祀用品,樽和杯是酒器,盘是乘肉用的。三件文物的出现体现了浦城土墩墓群考古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古代闽北文明与吴越及北方中原文明的紧密联系。

这些西周时期的青铜兵器代表了奴隶制时代高度发展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水平,它的发现有力证实了当时闽北也有着发达的青铜文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当初,福建武夷山闽越王城最大的发现是铁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还在沿用青铜器。这说明闽北和吴越地区在当时已掌握了先进的冶炼技术,由此可以看出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剑到汉代闽越人掌握炼铁技术,这之间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猫耳弄山由七座南北走向的低缓山丘所组成,长约一千五百米,占地一平方公里。在猫耳弄山四周的几座山间,人们还不时可以捡到黑色的碎陶片。据当地的村民说,这里的祖祖辈辈看惯了这种黑色陶片,从没觉得有什么稀奇。在考古队来此之前,谁也不知道山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陶片。

由于猫耳弄山遗址地处浦南高速公路建设的沿途,早已被文物部门列入抢救性考古发掘的项目之中。为了尽快弄清这些陶片的来历,以便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考古队决定即刻对山上的十八座遗址进行挖掘。

开始挖掘时,队员们既紧张又兴奋。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座遗址所出土的器物无论是器形还是种类,远比另外十七座遗址出土的要多。一些黑色的碎陶片上面还绘有席纹、云纹、方格纹等各种美丽的纹饰。他们如获至宝,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黑衣陶。

这些黑衣陶,是福建地区典型的商代遗物,形成时间大约在3500年到4000年前,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瓷器的前身。在此之前,福建地区发现的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并不是很多。

如此大面积的陶片分布和黑衣陶的出土让他们着实感到兴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这样的发现。与此同时,以郑辉为首的另一组考古人员为了抢在高速公路开工前完成挖掘,已在墓葬群对面的两处遗址上挖掘出了一个生活区。这无疑给在场的所有人增添了信心。

这天,郑辉他们在清理一些碎陶片时,发现了许多圆形、方形的灰坑。这些灰坑其实就是垃圾堆,古人在处理生活垃圾时,基本上都是采取挖坑填埋的方法。这些灰坑的发现表示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的生活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