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重大的考古发现常常伴有偶然因素,猫耳弄山商代窑群的发现就这样充满着戏剧性。这天,郑辉像往常一样从工地收工返回住所,途中他习惯性地在周围转悠。忽然,在他途经山坳底部一处新开劈的小路上发现了许多陶片。
职业的敏感使他意识到这里可能就存有一座古代的窑址,在郑辉的带领下,考古队即刻对这里开始了挖掘,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他们发现在土壤里面有炭粒和红烧土,红烧土呈圆弧或长条状分布,表明这里一定是座古代的窑址。为了不破坏结构,考古队员们只能用小刮刀、小锄头等等一点一点地进行挖掘。四天后,这座古窑渐渐显露出了它的形状。
这是一座长条形的窑址,它建在山坡的中下部,顺着山势往上延伸,长大约六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清理,很清晰地看到窑炉的火膛和火道。窑底的土质呈青灰色,很像是经过长期烧制留下的痕迹。
龙窑在当年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用来烧造青瓷的窑炉,因其建在山坡上,很象一条龙的形状,所以叫做龙窑。龙窑技术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渐成熟的。但是,关于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考古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龙窑的特点是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由于窑内通风不良,缺少氧气,烧制中,工匠们可利用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的还原火焰。使含铜的釉色表面出现红色。 而且龙窑的产量高,同时又可节省成本。所以在当时一直是被当作是主流的窑型。这座龙窑无疑是福建省境内的首次发现。而且作为有烟囱的龙窑,即使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紧接着,他们又在这座长条形的窑下方,又发现五座圆形和椭圆形窑。
这五座窑和龙窑之间有着叠压打破的关系,龙窑压着椭圆形窑,椭圆形窑压着圆形窑。年代相距应该在几十年之间。
这就证明了它们和龙窑之间存在着传承、发展和演变的关系。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龙窑。这座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早期遗迹,堪称是中国龙窑的鼻祖。
随着龙窑遗址的出现,最初困扰在考古队员心头的疑团终于被解开了。
随后,他们这座遗址的不远处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墓葬群。一共13座。
其中,这座位于山坡上的墓葬经过分析是当年窑工的墓葬。里面还出土了一些器物,显然是作为陪葬品随死后的窑工一起下葬的。既然是窑工的墓葬,为什么很多的陪葬品却都是些烧制变形或残缺的器物呢?
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来看,当时已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划分。因此考古人员推测,这座有着二十七件陪葬器物的墓主,可能是窑工的工头。而那些陪葬器物少的墓葬里,埋葬的应该是那些普通的窑工。由于自身社会地位的低贱,因此在死时也只能使用这些烧制变形或残缺的陶器来当作自己陪葬物了。
随着浦南高速公路施工的全面开始,这个不速之客开进了郑辉他们的挖掘现场。原来,正在挖掘中的遗址,一半是在高速公路的设计线路上。如果继续施工,窑址的另一半将被毁坏。那么,这片三千多年前的窑炉遗迹将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就在这时考古人员在推土机推出的泥土中发现了红烧土。
一起参与发掘工作的陈寅龙听到消息跑来后,不顾一切的冲到挖掘机前,要求对方立即停止施工。但施工人员迫于工期压力,并没有理睬他的要求。陈寅龙据理力争,但对方也是振振有词。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态度都非常强硬,一时形成对峙,气氛十分紧张。
形势非常严峻,冲突在所难免。这时,作为省考古队队长的郑辉站出来,劝自己的队员们冷静,不要冲动。
等执法人员和对方领导赶来后,经过调解争端才平息下来。于是双方开始协商,施工方提出能考虑将窑址搬迁。考古方认为这不可能,如果那样的话,将会毁掉珍贵的古迹,于是提出要求高速公路改线,并停止在窑群周围的所有施工。施工方觉得这个要求会给他们增加大量的改建费用,不肯答应,就这样双方仍僵持不下。
于是,考古人员把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同时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寻求对这片窑群遗址实施原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