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浦城遗址群,寻找失落的闽越文化(二)(3)

2009-05-06 13: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这一切也引起了施工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亲临现场办公。鉴于窑址的重大研究意义,他们会同有关部门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并组织文物、考古和公路设计专

这一切也引起了施工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亲临现场办公。鉴于窑址的重大研究意义,他们会同有关部门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并组织文物、考古和公路设计专家一起展开论证。经过多次磋商,施工方认同了文物部门的意见,最终同意让高速公路绕过商代窑群实施改道。就这样,这座大型的商代窑群的原址保护工作也终于尘埃落定。

数日后,考古人员在这里又陆续发现和清理出一座龙窑和两座椭圆形窑。龙窑几乎保存完好,尤其是那座高达一点二米的烟囱,后来被专家誉为是“中国第一烟囱”。

这三种窑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南方在商代窑炉的多样性,和已经发展成为自身独立的窑业系统。特别是独立发展出烧制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这种传统技术是对中国窑业技术的重大贡献,为研究中国早期窑业技术和陶瓷史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据统计,猫耳弄山窑群共清理出九座各种类型的商代窑炉。这种集中、紧凑的生产模式在全国的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它对探索南方窑业技术的发展、龙窑的起源、原始瓷产地提供了直接的学术依据。

当初谁也没有料到,在闽北这个偏僻的山区里,居然还埋藏有如此完好、令考古界梦寐以求的商代窑群遗址。由于它特殊的文物考古价值,猫耳弄山商代窑群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这无疑给参与管九村土墩墓后续挖掘的工作人员以莫大的鼓舞。

在修复陶器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将猫耳山龙窑中出土的黑衣陶及陶片、与管九村土墩墓中出土的进行了对照,发现这些黑衣陶及陶片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毫无疑问管九村土墩墓中的陪葬品,就是在这里的窑炉中烧制的。这样,一直令考古人员费解的地表陶片和地下陪葬品的出处终于找到了答案,困扰他们多日的谜团也随之解开了。

黑衣陶属商代早期产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那个农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年代,福建的黑衣陶是最主流的产品,多用在贸易往来和商品交换中。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死后也要被大量带入墓葬。

据考古专家推断,由于浦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商代早期在这里就存在着龙窑产品的贸易往来。当时,在古窑群的周围有着相当繁荣的景象。

3500多年前,当中原进入到青铜时代并逐渐出现夏商周等国家政权时,闽北地区可能还尚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或者仅仅是氏族部落的阶段。当地的人们依旧沿袭着物物交换的传统,利用生产出来的陶器与周边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这一推断,似乎在发现的这些遗址中得到了印证。

就在猫耳弄山商代窑群遗址被成功列入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第二年,浦城管九村土墩墓也随即入选。一个地区,两处遗址的先后入选,尤其让杨琮感到欣慰。因为这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闽越王城后,他所参与的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如今,虽说浦城的考古工作已近尾声,但此时仍有一些秘密正在破解中。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