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考古发掘全记录:揭开江西龙虎山悬棺的未解之谜(二)(2)

2009-08-19 12:4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省文博系统等单位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研究期间,专家们对分布在我国南方十余个有悬棺的省区进行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省文博系统等单位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研究期间,专家们对分布在我国南方十余个有悬棺的省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把精力集中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来,那就是如何使用简单机械设备加人力来提升棺木。

谢建根:怎么样就把这个谜解开,后面他就七找八找,还是找到我们江西有个铜录山铜矿遗址,在那个遗址里面发现了一个古代的绞车。

这个3300年前绞车的辘轳就收藏在江西博物馆内,经过联系刘诗中带领记者看到了这个早期的工具。

刘诗中:这个我们要寻找当时吊棺的一些机械工具,只能够从采矿遗址里面去找,因为采矿要提升矿石,所以当时不是用金属的辘轳,而是像这种木头的,这也是我们现在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木辘轳,当时吊装一定是用这个,所以我们现在要仿古吊装的话,一定要拿当时的机械装置来进行吊装。

用辘轳提升棺木启发了课题组,在陆敬严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搞了多次模拟试验。

他们认为,如果在山崖上安装一个定滑轮,就不会费多大力气,还可以把棺木吊到足够的高度。但是,在悬崖上固定滑轮却是个棘手的问题。

谢健根再次想到那几个身手不凡的药农。他认为,既然现在还有人能够借助一根绳子出没于悬崖峭壁的话,那么古代人也就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年古人是如何利用绳索和滑轮,把悬棺送到崖洞当中这个过程,记者随同几个药农兄弟一起做了一次仿古吊装前绳索的固定工作。

仙水岩后山也十分的险峻,对这些常年登山的药农来说,到这里也绝非易事,大山之中他们是怎样配合的呢?

药农李福旺:我们的配合就是完全靠一个手势,如果用声音呼唤的话听不到,因为你在下面的话,我们在山顶根本听不到,完全靠拽绳子,如果采药到达哪个地点,那个药的地点,绳子一扣动一下,我就知道到了差不多了。

几兄弟非常明白,这次的行动集体配合与选择悬吊位置至关重要。他们对滑轮进行了检查、绑扎,其中的一个人要到悬崖下找合适地点固定滑轮,整个过程十分危险。

能不能将棺木分解以后运送到悬崖上去呢?

药农李福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把棺木运上去,尸体怎么弄上去呢?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从后山背上去,但是你背有可能背得上去,但是你从正面要进洞的位置了,那人怎么下去呢?

要在龙虎山的悬崖上吊装棺木,考古人员和当地药农进行了仔细的勘察。

谢建根:最后根据我们这边的地形,就选了一个1号墓穴。从上面吊下来,再从下面用船放好棺木再拉上去,用了这一种办法。

课题组认为,只要给棺木的一头系上绳子,然后让事先进入洞里的人把棺材拉进去,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对照模型,课题组决定在龙虎山的1号崖墓洞进行了一次试验。

1号洞距离水面约26米,仿古绞车位置在山下的石阶上。仿制的棺木也用船运到了洞穴下方。洞穴、滑轮、绞车、棺木形成了这样的关系。

第一个药农抓着绳索顺崖而下,他很快到了洞口,凭借着惯性,他一跃进入洞中。另一个药农也顺势而下,顺利地进入一号墓穴。

负责绞车的人小心翼翼地转动着绞轮,可是随着棺木徐徐上升,谢建根却紧张了起来。

谢建根:我们最担心是什么呢?承不起重量,在搞的时候还出现一个小故事,什么故事呢?我们正把这个棺材绞起来的时候,那个轱辘架子也起来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吊装人员立即把棺木放回到船上,很快将绞车重新固定。

谢建根: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开始是用几根铁丝扭的,棺材的重量也很重,几百斤,它一抬就起了一个反作用,这也是一个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笑话。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这次吊装时大家都倍加小心。当悬棺对准洞口时事先进洞的药农很快的将它拉进洞口。

当大家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尽管以前采取的吊装方式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选择棺木运送方式和工具上仍然有不少疑问。

刘诗中:因为我们发觉这块还算是比较低矮的,一般比我们现在的水面大概是三十来米,后来我们还发现了有七、八十米高的地方,岩壁比这个还陡峭,怎么吊上去的,这个当时我们是存在着很大的疑惑。

为了充分了解悬棺置放的难度,刘诗中来到了一个叫金枪峰的地方。

刘诗中:整个山垂直是一百五十米,我们现在看到最高的悬棺是七八十米,低的也有三四十米,据他们采药的讲,他们曾经从山背后爬上去过的,上去的。但如果从背面山上要把棺木运上去,也是不太可能的,它只有从正面运上去,但是这么高,到哪里去找支点,这个绳索怎么固定,那么怎么用一种机械的办法上去,这始终还是个谜。

龙虎山地区的管理人员,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想出一个什么办法来呢? 那就是重赏,看看有没有人站出来愿意领这笔赏金。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