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初,人类学家莫维斯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划了一条著名的“莫氏线”,“莫氏线”理论意味着整个亚洲大陆都被划分进了“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考古专家,都进行过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莫氏线”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西方考古学界一直据此认为,东方的早期人类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
2000年前后,中美科学家却在中国广西的百色盆地发现了人类最古老的旧石器。
1999年至2000年之际,中美科学家联合向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极大震撼了传统的人类起源说。
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将在百色盆地中科学采样的标本送到美国伯克利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测试,得出的同位素年龄为80.3万年。
在此之前,百色盆地并没有受到外界的更多关注。只是在盆地中部,一座叫敢壮山的小山有些特殊,每年春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到这里,这是广西最为盛大的民间歌墟。人们除了对歌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祀祖先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语的音译词,在壮语里,布洛陀是指无所不知的智慧老人。壮族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布洛陀创造了人类和世间万物,而敢壮山上的那些神秘岩洞就是布洛陀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在敢壮山周围乡村,学者还发现了一些与布洛陀有关的古老而神秘的书籍,有的手抄本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些书籍上的文字乍一看很像汉字,但仔细辨认,却与汉字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壮民族最古老的文字——古壮字。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介绍说: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汉文化大量进入岭南,壮族的一些知识分子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造一种古壮字,这个古壮字在唐代初年,在山上的那个摩崖石刻里面就有了。
如此看来,这些经书的成书年代最早是在唐代。不过,经书记录的内容却远为古老,它是历代传承的传说,反映的是壮民族的历史和渊源,壮族人把这部创世史诗叫《麽经布洛陀》。
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以歌墟地点敢壮山为中心,旧石器遗址相对密集,是古代人类一个大的聚落区。以敢壮山为中心的两公里三公里范围内都有很多个遗址,半径10公里以内的古遗址,敢壮山周围就有15个。
如此集中的古遗址竟然与传说中的始祖圣地基本符合,这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和巧合吗?
1973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次科学考古,在无意间揭开了敢壮山的谜团。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蓝鸿恩、黄勇刹等专家就提出了寻找布洛陀文化遗址的课题,并为此走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但由于史料和文物的缺乏,直到他们去世,布洛陀文化遗址在何处也还是一个谜。
1973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在结束了对云南的野外考古之后,开始对百色盆地进行新生代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在百色上宋村西南约300米处,一名队员在一条水沟里,发现了几块打击石器,一场长达近30年的考古发现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