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缨晏认为:如果这张地图真与郑和有关,那么他就一定发现了麦哲伦海峡,地图中南美洲和南极之间应该就是海洋,但是在皮里·雷斯地图中,南美洲和所谓的南极是连在一起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但是,作为国内研究西方地图的资深学者之一,龚缨晏并不否认对这些西方地图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因为即使在严谨的学者看来,疑问和谜团也确实存在。
在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地图中,引起争论最大的是这张文兰地图,1957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从书商的手中得到了一份手稿,学者在手稿当中发现了一幅据说是绘制于1434年的古代地图,因为图中描绘了一个叫做文兰的岛屿,所以这幅地图被人们称为文兰地图。
文兰地图上,文兰岛位于大西洋的西北部,靠近格陵兰和冰岛,在地理概念中已经属于北美洲。在文兰岛旁边,写有这样的文字: “教廷的使节、格陵兰及周边地区的主教埃立克”大约在1118年也曾到达过文兰岛。这就意味着,早在中世纪,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北美洲的一部分。甚至有学者据此认为,哥伦布就是依据文兰地图到达了北美洲。1965年10月11日,耶鲁大学对外公布了《文兰地图》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刻在欧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在人们的常识中,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1492年第一个发现了美洲,今天在美国,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都被定为全国性的假日——哥伦布日,每到这一天,美国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裔居民都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文兰地图立刻在他们当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1967年,大英博物馆对这幅地图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兰地图所用的墨水存在疑点。1972年,受耶鲁大学委托,美国的一个独立研究小组再次对地图进行了鉴定,结果是出人意料的:
墨水不对。欧洲中世纪墨水是鞣酸亚镓铁墨水,而文兰地图的墨水不含有此种成分。地图的墨水笔迹实际上有两层,底下一层为黄褐色,上面一层为黑色,绘图者用两种不同的墨水在同一个线条上画了两次。黄褐色的墨水中含有锐钛矿型二氧化铁,而这种高纯度、大小均匀的锐钛矿晶体,在自然中是没有的,只有到了1917年之后,人工生产的颜料中才含有这种类型的锐钛矿晶体。因此,《文兰地图》有可能是20世纪20年代的伪作。
研究结果一公布,立即又引起了轩然大波。意大利移民团体要求耶鲁大学作出正式道歉。新闻界也对文兰地图冷嘲热讽。有的学者把矛头对准了一位德国神父约瑟夫 费舍尔,认为是他在上个世纪初伪造了这幅地图。根据这种怀疑,报纸上还出现了这样的漫画,画面中,费舍尔神父正在对同伴说,我想应该在文兰地图上再画几个岛屿,这样会更逗!
但是,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再次运用多种仪器对文兰地图进行了研究,他们又推翻了之前的结论。
今天,对文兰地图的研究和争论仍在继续。
尽管文兰地图的真假没有定论,但是,那位被怀疑为造假者的德国神父约瑟夫 费舍尔的另一个发现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1901年,他在德国的一处城堡中发现了一张中世纪地图,这张地图真正的改写了一段历史。
今天,人们称这张地图为瓦尔德西缪勒地图。瓦尔德西缪勒是一位修道士,1507年,他在法国圣迪耶修道院出版了这张地图。在地图里,瓦尔德西缪勒根据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航海日志,第一次将美洲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这也是美洲名称的来源。
2007年12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出席了瓦尔德西缪勒地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首展仪式,默克尔亲手将地图交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手中。今天,经过学者们的研究,瓦尔德西缪勒地图的真实性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美国国会图书馆为购买这张地图花费了整整一千万美元,而德国政府为批准这项交易,也整整花费了四年的时间。
令人惊奇的是,地图里画出了南美洲的西海岸,同时绘制出了太平洋,而实际上,十三年之后,欧洲航海家麦哲伦才绕过南美洲的最南端进入太平洋海域,那么1507年的这张地图上所描绘的南美洲西海岸和太平洋的信息又是从何而来呢?
龚缨晏认为是巧合,地图中的太平洋,只不过是瓦尔德西缪勒画图时,为了区分新大陆和想象中的亚洲大陆而画出的海洋。但是刘钢并不这么认为。
在刘钢看来,它们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天下全舆总图正是解开这个谜团的一把钥匙,问题的答案会在哪里呢?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