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建文帝失踪之谜:究竟是自焚还是密道出宫?

2009-10-17 09:1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火烧皇宫,大火过后他就神秘消失了,他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了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皇帝火烧皇宫,大火过后他就神秘消失了,正史记载建文皇帝自焚而亡,但之后又有史书记载他并没有死,而是通过皇宫的秘密地道逃跑了,有人说他逃到了云南,有人说他流亡海外。

建文皇帝的结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疑案……

“靖难之役”600年后,南京一位姓让的老人自称是建文皇帝的后世子孙,从而引出了“靖难之役”那桩历史悬案。

公元1402年,登基仅仅4年的年轻帝王建文皇帝,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欲置他于死地的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兴兵夺权的燕王朱棣最终登上皇位,史称永乐皇帝,在他统治下,明王朝不仅完成了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浩大工程,更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永乐盛世”。而那场曾经改变历史的大火,也在史家的笔端,浓缩成了“帝自焚”这样简单的记载。

600年后的今天,南京一位姓让的老人,自称是建文皇帝的后世子孙,这位84岁的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向史学界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内幕:建文皇帝当初并没有自焚而死,而这一切都在老人家祖辈传下来的家谱中有所记载。

据让家家谱记载:建文皇帝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15世孙。

建文皇帝本姓朱,如果他并没有在火中丧生,而是逃出宫中,为何改姓为“让”,更名为“銮”呢?

让庆光介绍说:“让字在历史上记载,过去他们称他是让皇帝,书本上有,让是谦让的让,我们家的品德是很好的,都讲谦让。銮就是皇帝的宝座,金銮宫殿,所以他叫让銮,这在我们的家谱里面讲得很清楚,为什么叫让銮。”

然而史书的记载莫衷一是,究竟是“帝自焚”还是“密道出宫”呢?

《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破金川门,领兵冲进皇宫之后,建文皇帝的谋臣方孝儒被传入殿中,朱棣威逼他为自己起草继位诏书,而方孝儒愤怒的掷笔之声,激怒了朱棣,最终他被朱棣处以极刑,并诛连九族。

专家潘群介绍说:“大家都知道方孝儒是非常忠正不屈的一个知识分子,可是在《明太宗实录》里面,把他写成磕头求饶的一个谋士,可以看出来《明太宗实录》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一个史书。”

如果《明太宗实录》为了掩盖朱棣夺权篡位的历史事实而扭曲了史实,而隔代修著的《明史》可能没那么多的忌讳,也许这套史籍更加可信。

可是,《明史》中关于建文皇帝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书中记载“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清代学者谷应泰编撰的早于《明史》的《明史纪事本末》,则大胆地记录下了建文皇帝并没有死的秘密。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当燕王逼近南京时,建文皇帝手足无措,其中一个朝臣提醒建文,祖父朱元璋驾崩之前留给他一个朱红锦盒,让他在紧急时刻打开。建文皇帝赶忙打开了祖父遗留给他的锦盒,里面装有袈裟、剃刀和僧人的度牒。于是建文皇帝和几个忠心的大臣打扮成和尚模样,根据里面的指示,通过皇宫的秘密通道,逃到了宫外的神乐观。

但是,传说中的“密道”是否存在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