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开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七大谜团”

2009-03-21 01: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历史上,大报恩寺曾经过多次重修复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过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从朱棣决定兴建塔,到现在重建,大报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朱棣与大报恩寺塔的事情被重提,是因为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而大报恩寺塔和朱棣生母之谜一样,也很有故事。

历史上,大报恩寺曾经过多次重修复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过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近二十年来,南京一直计划恢复这个标志性建筑,重建大报恩寺塔。据方案主持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介绍,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侧建塔。

实际上早在1928年,民国专家即为重建大报恩寺塔作了准备,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当年到琉璃窑址进行调查。1935年又有专家提出了重建构想。但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此事搁置了,成了遗憾。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大报恩塔说不定已矗立在中华门外了,因为那时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可以如朱棣一样,借“国力”重建。

从朱棣决定兴建塔,到现在重建,大报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谜团之一:朱棣建塔到底是想报谁之恩?   

史书上讲得很清楚,朱棣为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建。

但具体谁是他的母亲,这里就很有学问了。近来出版的学术著作似乎为此事定了论,“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如中国古建筑权威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第四卷)就持有这种观点,不久前笔者去拜访潘先生时,他还是这样说。

但《明史·成祖本纪》(卷5)明确称:“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这“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原配、著名的大脚皇后马秀英,而不是来自朝鲜的碽妃。

这样的记载是负责任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1360年5月2日),地点在应天(今南京),其时朱元璋不要说皇帝(1368年才称帝)了,连“王”都不是(1363年击败陈友谅后,次年才称“吴王”),所以,大报恩寺及塔是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有捕风捉影之嫌。

“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一说,根源于野史。上篇中提到,传说碽妃是冤死的,作为亲生儿子朱棣本人又不能公开张扬,于是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之名,建寺、塔纪念她。而这种说法的直接证据都是《南京太常寺志》上的文字,其中所载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但是民间当时另有一说法,朱棣篡位,借“靖难之变”把侄儿朱允炆赶下皇位的一事,朝野上下都有抵触反感情绪,诽谤声音四起。其中有一种声音就是骂朱棣不是马皇后生养的,血统有问题,是杂种,不然不会对亲侄下此狠招。

在这种社会舆论压力下,朱棣一方面进行言论镇压,另一方面做出姿态。为了表明自己是马皇后所生,在迁都北京之际,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大兴土木,建大报恩寺、塔,以感谢马皇后的养育之恩,洗去身上的历史是非。

这种说法为正统学者认可。《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是1937年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南京出版社新近再版),作者是学者张惠衣,书中搜集了各种版本的说法,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永乐十年,北迁,因欲报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时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敕工部侍郎黄立恭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扬先皇太后之德。”

但历史就是这么回事情,各种说法一多,特别是大家都说碽妃是朱棣生母,事情就复杂了,这个报恩寺塔为谁而建,真相便难辨了。

实际上,在朱元璋当皇帝时,工部侍郎黄立恭奏请修葺,但因为国力问题,一直未能动工。这样,一直拖到朱棣迁都北京时,方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借建塔“扬先皇太后之德”是有道理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