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开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七大谜团”(3)

2009-03-21 01: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谜团之四:建塔匠人后来“绝种”了? 大报恩寺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自己独特的地位,素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大报恩寺塔其美

谜团之四:建塔匠人后来“绝种”了?   

大报恩寺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自己独特的地位,素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大报恩寺塔其美在塔形,平面八角,高九层;塔的覆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塔共用2000两黄金做成。飞马、飞羊、狮子、白象等图案,生动美观。全塔共悬挂风铃152个,塔内置油灯146盏,日夜通明,名为“长明灯”,每昼夜耗油达64斤。

大报恩寺塔贵在建筑所用琉璃构件。琉璃,其实就是陶瓷技术中的一种。但建塔琉璃的烧造有独特的方法。琉璃在中国古代文献上有多种名称,如“璆琳”、“琉璃”、“陆离”、“青金石”、“青玉”、“颇黎”、“玻璃”等,早期的琉璃泛指自然宝石或人造宝石、玻璃、陶胎铅釉制品等三种物质,元明以来,琉璃特指陶胎铅釉制品。

琉璃以陶土为胎,经1200℃上下的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800℃左右的低温烧制方成,属低温色釉。其以氧化铅或硝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但具体怎么做,都使用了什么配方?据说失传了。

大报恩寺塔的琉璃匠人都来自外地,以山西为多。烧造工艺失传可能与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有关。有关琉璃的烧制技术,尤其是釉色配方秘不外传。过去琉璃制作都是匠人世代相传或师徒相承,素有“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姓人”和“传子不传女”的习俗,年代久远,技术难免失传。

还有一种往往被人忽视的原因,琉璃烧造工艺配方中含有可提高彩釉融流性和光亮度的元素铅,有很强的毒性。那些世代从事琉璃烧造的家族成员中,多因铅中毒而短寿,甚至不能生育子女,直接“绝种”,这在客观上导致了琉璃工艺的失传。在“琉璃之乡”的山西,当年名声远扬的琉璃产地的后代们现在差不多都默默无闻,或痴或傻,应该与此有直接关系。

但也有专家认为,古代琉璃工艺秘方其实并没有失传,其技术也并不是制陶业内的最难。曾对琉璃烧造工艺做过专门调查研究的南京工业大学建筑院院长汪永平教授就是这个观点。

在宋《营造法式》、明《天工开物》及一些文人笔记中均有记载:从制坯到成品,要经过二十道上下的工序,但里面的“火候”很有讲究,如第一次烧时,有经验的匠人会把土坯烧得“生”些,以利色釉进入坯体。

制作琉璃的陶土在北方称之为“坩子土”、“牙根石”,南方则称为“白土”。它的产地分布很广,明代以安徽当涂白土山产的白土质地最好,呈灰白色,烧成后呈白色。大报恩寺塔的琉璃构件即由此处的白土烧造。

但不论工艺是否失传,嘴上讲都没有用。南京曾有专家依记载秘密地进行工艺试验,但做出的东西却是两码事情。目前中国琉璃烧造最好的地方是北京门头沟一带,故宫修复时所用的材料即出自于此,但已与明时的工艺是两个概念了,虽然各厂家都声称自己的琉璃是正宗工艺。故宫修缮时所用琉璃是否可靠、正宗,还得靠时间去验证。

谜团之五:两套备件何时会出土?   

上面说了,大报恩寺塔最精贵之处在琉璃,这也是过去人将之称为“宝塔”的原因。

从工艺失传情况来看,这也是它的最难之处。民间传说,当年即意识到这种情况,再烧是烧不出原样的,所以朱棣令工匠烧造时作了备份,以备将来损坏时替补。

当年出于建设应天都城的需要,朱元璋曾召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到南京。朱棣在兴建大报恩寺、塔时,也召集了大量匠人,特别是琉璃匠人。在宝塔山外的今窑岗村一带,设官窑,烧造建塔所需的大量琉璃构件。传说,当年共有七十二座窑场。在大报恩塔造好,这些窑场就废掉了。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载:“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专家据此推测,这两套琉璃备件可能仍埋在离大报恩寺塔不远的聚宝山明代琉璃窑址附近的地下。

据杨新华主编的《金陵佛寺大观》一书介绍,1958年大陆“大炼钢铁”时期,民工在聚宝山窑址挖出了大量琉璃构件,上面均有层数和左右上下位置的墨笔字样,专家断定为大报恩寺塔上的拱门构件。南京博物院还做了一个拱门的复原模型,至今存于展厅。1959年,在附近还发现了用于存放琉璃构件的库房,可惜遭毁。

当时大炼钢铁已近尾声,在一个叫“眼香庙”的地方之东南方大约四五十米处,距地面两米多深的地下,当地村民挖到堆放琉璃构件的库房。库房由大块的城砖砌成,打开发现里面有整齐的琉璃构件,有的重达二三百斤,两块便可装一小板车。挖了四米深、两米宽的豁口,仍不见穷尽。村民将这些构件,做成炼钢炉用的“耐火砖”。后来停止炼钢了,这些琉璃构件就用不上,挖出的部件也被全部打碎。另外,还发现了半成品仓库。

1987年,南京官方成立了由现南京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任组长的“明初琉璃窑遗址普查小组”,着手对“备件仓库”进行调查探勘。钻探结果表明,在窑址附近的一米多深地下,又发现埋藏有琉璃构件,进一步证实了史记的准确。但因为上面有民用楼房,至今无法全面发掘。

前几年,南京在建设城南立交桥时,古窑址一带也发现了大量的琉璃构件,笔者接到信息后,曾赶去采访调查,并且拿回了一些碎片。后因报社搬家,这些东西就被人扔了。笔者当时看到,当时出土的构件上确有墨汁标记,指明此构件位于什么位置。后这些构件,让南京有关方面运到夫子庙的江南贡院里临时保存。

这些迹象都显示,报恩寺塔的两套备件在事实上应该存在的,但需要最后的考古发现来证实,什么时候能出土,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之六:太平军为何要炸塔?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长达400多年,直到1856年才毁掉。大报恩寺塔的消失,“责任人”是太平军——“咸丰六年,遭洪杨焚毁,并砖库亦被炸去。”

“咸年六年”,就是公元1856年。当年秋天,太平军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矛盾爆发。时督师江西的北王韦昌辉,接到天王密诏(一说无密诏)后,率兵3000连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韦昌辉图谋不轨,有意扩大事态,株连杀戮杨部属二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闻讯冒险赶回天京,指责韦昌辉的滥杀行径。韦昌辉杀心又起,决定谋害石达开。石达开见情况不对,连夜逃往安徽的安庆,调集部队讨伐韦昌辉,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同年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诏讨韦,处死了韦昌辉,削其封号,贬为“死孽”。

大报恩寺塔就是在石、韦对峙中毁掉的。当时,韦昌辉在城内,害怕石达开利用寺塔之高,向城门开炮,遂下令将塔炸毁。这座“第一塔”,就这样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掉了。

大报恩寺的消失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多灾多难。在此之前,已被英国人洗劫了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强迫清政府在南京静海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这期间,听说“大磁塔”(大报恩寺塔)内有很多宝贝,英军遂先后多次前去抢劫,金佛、金饰等可以拿到的装饰器物、塔内摆设,都让他们作为“纪念品”搜刮去了。又听说物件表面镀金,有的英军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块一块割“金皮”。后来遭中方强烈声讨,英军为此赔点款了事。

塔被韦昌辉炸毁后,塔顶的两只巨型“铁盘”也坠落到地面上。这可不是一般的铁盘,实质是“金盘”,外面裹了寸把厚的金皮(另一说是铜质)让太平军取走了。后来遗存一只在原址,被人移至塔基东南面“金陵制造局”(李鸿章在南京所建兵工厂)门口。盘顶朝天放在一个砖石平台上。在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还放在门口。

已去世的南京博物院老文物工作者张正祥先生曾考察过,2004年笔者去张先生家采访时,他曾提到过此事。抗战胜利后,顶盘就不见了,据说被日军砸坏,熔化后造枪炮了。曾有当地居民证实,1943年时还看到过,此后就不见了。

从日军侵华史上发现,顶盘失踪那一年,由于战略资源匮乏,日军开始在南京到处征集“废铜烂铁”。

谜团之七:建塔手段与造金字塔相同?   

大报恩寺塔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是当年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亚洲的标志,与古罗马大斗兽场、古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意大利比萨斜塔,被西方传教士称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

明代皇家琉璃烧造由琉璃厂负责,琉璃厂隶属于工部营缮清吏司。大报恩寺当年是一项皇家工程,建筑用料极其考究,所有的琉璃构件都是专窑烧造,钦派大太监监工,郑和七下西洋回国后,即被朱棣安排负责过此塔的建造。工艺控制十分严格,稍有疵点即扔掉弃用,不少匠人役夫还因此被杀头。据说,大报恩寺塔在19年的建造过程中,花去的银子有248.5万多两。当年钱紧张时,郑和下西洋剩下的一百多万块钱都让“挪用”了。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开支?除了大量琉璃构件所需成本外,还与建造方法有关。据说,大报恩寺的建造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筑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脚手架一层一层搭建,而是“造一层,四周壅土一层,随建随壅,至九层,则亦壅九层,始终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复将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现。”这样在“平地上”作业,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大报恩寺塔有78米高,这样的高度,四周的封土堆自然不会少,土方的工程就不是一般的大。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