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之二:为何选址于浪漫的长干里?
大报恩寺塔的具体地点在南京城南的东长干里,现今的雨花路东侧,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古典浪漫所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歌《长干行》里有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民间有传说,早年这里有“异气”。
在朱棣建塔前,这里曾有阿育王佛塔。崇佛的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八年(公元543年)对塔作了改造,复建长干寺,易名长干塔。宋天禧年间,又改为天禧寺,后建圣感塔。元至元年间,再改为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塔毁。梁武帝为什么要复建长干寺?其在《幸阿育王赦诏》中称,时出现了异常天象,“月犯五车,老人星见”。
在塔建好后,顿现祥光。有诗“长干塔”称:“十丈祥光起相轮,铁浮屠镇法王坟;只愁西域神僧至,夜捧长干刹入云。”
阿育王即铁轮王,传说曾于一日一夜间,役鬼神造了八万四千塔,此塔即是其中之一。此塔在梁武帝改造前,曾经多次重建。但自塔成后,这里就出现异气,成为佛门宝地。
2008年8月,因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长干塔”的地宫被当作大报恩寺地宫而意外被发现,出土了一只高达1.3米的大铁函。铁函内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部分。
朱棣把报恩寺塔选择在此,是否是这种考虑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一惊,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烧得一干二净。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从朱棣亲自拟就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里还是考虑到这里“佛缘”的。“辉焕一新,重造浮图,高壮坚丽,度越前代,更名为‘大报恩寺’,所以祇灵迎贶,上资福于皇考皇妣……”
此后,大报恩寺塔也是异象不断。
如明孝宗朱祐樘去世后,17岁的朱厚照当了皇帝。朱厚照当皇帝头一年(公元1506年),多年平安无事的大报恩寺塔出问题了,让雷击坏了。时朝臣建议立即予以大修,但此建议遭到反对,有人认为这是不祥征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明史·曾鉴传》(卷185)记载了此事:“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官傅容请修之。鉴言天心示儆,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
谜团之三:囚犯参加修建报恩寺了吗?
报恩寺、塔的建设周期很长,工程量惊人,前后花了19年时间(一说16年)。
朱棣在生前并没有看到此塔的建成,未报成恩,至他北征途中意外病死时,仍没有建好,一直到他孙子朱瞻基当皇帝的宣德六年(一说宣德三年)才完工。这么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非同一般,据说共有十万人参与了建设。那么人都是从哪来的?
一般说法是“征集军匠夫役”,即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士卒,二是民工。从《明史》所透露的情况看,在现场的士卒确实有不少,但不一定是劳力,而是维持劳动秩序和安全保卫事务的。这么多士卒在施工现场就有疑问了,难道怕工人跑了?
民间传说,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报恩寺、塔为犯人所建。工程中的所谓民工,特别是做苦力活的,都是囚犯。这在史书中可以找到证据,《明史·郑辰传》(卷157)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从上述文字中还可知道,建报恩寺时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囚犯怨声起,传言发生民变,朱棣这才派郑辰前去查看。为了让囚犯卖力,朱棣下诏,“原犯死罪者,盖寺满日,俱宥其死”。
但这么大的皇家工程,不可能全凭犯人之力。明初工匠主要来源于元代的匠户,工匠是技术人员,下面具体做体力活的还有役夫。每一匠人配有五名役夫。匠人实行轮班制,三年一轮,也就是说,被征来的匠人三年之后才能回家;烧琉璃的匠人则为一年一班,一次至少要连续服役三个月。另外还有坐住制。
为了鼓励军人、匠人的“劳动热情”,朱棣下诏,“军夫人匠做工一年以上,始终不曾离役者,每名赏钞十锭,赏布两匹;夫匠免户下杂差役,旗军免余丁差拨各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