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银鸡冠壶,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壶把为鸡冠形状,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对称的四瓣花纹,外沿錾刻8个四瓣花朵。壶颈较高,四周錾有牡丹纹。壶身鼓起,两面錾刻精巧,均在菱形图案中錾刻一只花鹿,鹿前后各錾刻山石、灵芝、海水,犹如仙境。壶身前面成三角形,三条边做成仿皮绳纹装饰。契丹族金银器制作工艺受唐朝影响较大,但器形和装饰花纹保留了骑马民族风格。此鎏金银鸡冠壶是已见辽代金银器中之精品。
辽代造型中有一种典型的形制,就是鸡冠壶。说起来,这种壶的样子是从契丹族皮囊壶演化而来的。因为契丹人长期生活在内蒙古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经济为主,习惯在马上拴系皮囊壶。而皮囊壶必须有可供拴系的孔或提梁,人们看大轮廓有些象鸡头形状,后来又有人故意将它装饰成鸡冠高耸和鸡眼圆睁的样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看到的这样。
这件银壶与中原银器造型有明显不同,硬硬的略显长方形的底座,双侧向上收起并在上端接近,形成上窄下宽的扁壶状。壶口为椭圆形,上有盖,盖面微微凸起,正中有一个小孔,也许当时还有个盖钮的。提手呈扁状,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鸡冠部。内衬银板使梁部成为实心,中间一孔,即所谓鸡眼睛,孔缘都用银片加固。以上这些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契丹族器皿造型风格,但是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装饰纹样完全是中原汉族的常用题材。壶腹表面錾刻着双重棱形开光,如同中原瓷器上的绘画方法。开光中心的鱼子纹地上,錾一卧鹿,鹿周围有卷草、折枝花和石头,壶颈处也錾了一周缠枝卷叶纹,所有的纹饰部分都鎏金。这件银壶高26厘米,底长21厘米,宽16厘米,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洞后村,是一件最具契丹造型风格而又在纹饰上明显受到唐代中后期内地传统工艺影响的银制器皿。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