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青花瓷:沉睡海底300年(2)
2010-05-19 11:14
青花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起始于唐代,在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元青花的传世及考古材料都很少。明、清
青花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起始于唐代,在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元青花的传世及考古材料都很少。明、清两代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制不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碗礁一号”上的青花瓷器均为康熙中期在景德镇烧制的,正是青花瓷处于鼎盛时期的产品。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器,不仅品种非常多,而且大多数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装饰都相当精美。
那么,这些精美的瓷器,是产自官窑还是产自民窑呢?
一般而言,要发现一整船的官窑瓷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官窑瓷器,指的是专门为宫廷所烧制的御用瓷器,朝廷在窑场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采用最好的原料,由技术最好的窑工来烧制,因此,某一时代的官窑瓷器就代表了那个时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但官窑瓷器的数量很少,每次运往京城的也不可能太多,从运输的路线上,主要是出鄱阳湖,过长江,走运河。因此,海上的沉船遗址中不太可能发现官窑产品。官窑产品一般是在一个朝代没落之后,渐渐地流向社会的,它在民间出现的基本特点是单件或某类套件的形式,绝不可能成千上万件一同出现。因此,专家认为,“碗礁一号”出水的瓷器都是景德镇的民窑产品。但是这批瓷器胎釉精细,绘画水平成熟,烧造精良,并不逊色于当时官窑的水平,是民窑中的上品。
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官窑的生产已改用“官搭民烧”的制度,即宫廷下达样单选择优秀的民窑搭烧,并派官监督,这种制度同时也促进了民窑技艺的发展成熟。这时期的优秀民窑精品除了不能题写皇帝年款外,其质量已与官窑瓷器相差不多,而且民窑产品在装饰图案上比官窑瓷器更为活泼多样,更具时代特点。
商船为何沉没
经过表面清理,我们开始对沉船遗址泥沙下的情况做进一步探摸。这项工作相当吃力。从事水下考古,起决定作用的是水下能见度和海流。自台风之后,沉船所在的海域绝大多数时间水下的能见度基本为零,在水下,打着强光手电,能见度也只有20—30厘米左右。没有好的水下能见度意味着我们做同样一件工作,所需的时间与强度要成倍增长。
但是,泥沙中不断地传来令人惊喜的发现,所有的探查都传达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泥沙下还有可观的埋藏。
我们调用了两艘专业打捞船,首先进行抽泥作业,将遗址表面的覆泥不断抽去。当泥沙被渐渐抽开后,遗址中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沉船船舱中到处是成堆成堆的完好文物,在沉船船体外的泥层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物。这说明“碗礁一号”沉没时,船体破损,上层的货物落到了船体外。
我们最先对沉船残体进行了测量。沉船规模的大小不仅有助于判断它是国内贸易还是远洋外贸商船,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航海史也是难得的文物。绘好的图纸准确地显示了沉船状况:“碗礁一号”的船体仅剩下一副船中部的外壳和骨架,它的残长为13.5米。历经300多年的海水冲刷,未被泥沙掩埋的船首、船尾以及船体的上部都已荡然无存,船中部有比较清楚的船舱及船底板,只是主甲板、横舱壁等遭到了盗宝分子的人为破坏。帆船的甲板是船工起锚、操帆、使舵的工作面,甲板下才是装货的船仓。沉船两边的船舷侧板腐蚀严重,结构松散,只是断续地存在着。
沉船的龙骨也找到了,龙骨好比一个人的脊梁骨,是一艘船的最主要构件。根据残存的船体龙骨的大小,我们推算,“碗礁一号”沉船的全长约为23米、船宽为4—5米、深为2米左右。船体是木质材料,龙骨、船壳板所用的木料与福建造船所用的传统建材基本相同,受力部位用的是硬质木料,普通部位用杉木。
当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碗礁一号”的沉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