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青花瓷:沉睡海底300年(4)
2010-05-19 11:14
什么是克拉克瓷呢?就是在器物上面画有花瓣形,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就好像开着窗户一样,这种图案样式叫开光。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
什么是“克拉克”瓷呢?就是在器物上面画有花瓣形,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就好像开着窗户一样,这种图案样式叫“开光”。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在一次拍卖这批瓷器的时候,因为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名字,所以就根据那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名“克拉克”,把这类瓷器叫做“克拉克”瓷。从那以后,“克拉克”瓷的名称就流传下来,成了中国这类外销瓷的一个别称。
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
在所有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件瓷炉显得与众不同,这让我们大感意外。这件瓷炉不是青花瓷,也不像船上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不规则交织的开片是哥窑瓷器特有的装饰。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清代景德镇,无论官窑、民窑都曾精心仿烧哥窑等宋代名窑瓷器,而且工艺之高超,让人难辨真伪。不过,这件仿制品为何出现在外销瓷中呢?
美国艺术史学者房龙在他的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的欧洲人热衷购买和收藏来自中国的古董瓷器,但是,他们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真品什么是赝品。这使某些中国的商人看到了赚大钱的机会,于是各种仿制品充斥了当时的欧洲市场。
这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很可能是当年捎带出口的假古董,不过,在今天它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
瓷器的运输路线
我们推测,“碗礁一号”沉船上的瓷器应该是从福州装船起运的,但是,这些瓷器又是如何从景德镇被运到福州的呢?对这一点,学者们的观点出现了分歧。
有人认为,这些瓷器是由景德镇被运到浮梁,在浮梁装船,货船经鄱阳湖出长江,再从长江口沿岸航行到福州,走的是水路。另一种看法认为走的是陆路,瓷器是由景德镇装车,车辆经陆路过铁牛关进入福建,在建溪上游人们再把瓷器装船,货船顺闽江而下到达福州。
我们认为,瓷器长途运输走水路会更安全,如果走陆路,沿途的颠簸肯定会使瓷器损坏。因此我们赞同前一种观点,这些瓷器是经水路被运往福州的。
那么,在福州装载了瓷器的这条船是准备直接驶往欧洲,还是在某地中转呢?
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由出发地直接到达目的地的;也有从出发地启航后沿途靠港,变换商品的情况;也有只到一定距离的中转站交货的中转贸易。
这条船长23米左右,有人认为这样一艘中型帆船已完全具备了远航的能力。但是,这艘沉船的船舷外散落着很多大件文物,这说明,该船存在着超载的情况,大件器物都放在船的表面,沉船发生后,随重心的偏移滚到周围的海床。如果这种分析符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这艘船的目的港似乎不太可能是很远的地方。
根据“碗礁一号”的船体大小及沉船的实际情况,它可能是属于转口贸易,向设在某个中转站的直航欧洲的大船运货。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澎湖、广州、澳门,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或印尼的巴达维亚。
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碗礁一号”沉船所进行的水下考古工作终于拉上了帷幕。对中国清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第一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