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凤林古城遗址考古记(3)

2010-05-26 10:28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掏耳勺做工精细、长度约有十厘米。而令人称奇的是,掏耳勺的另一端,却呈尖形。 许永杰介绍:说明这个骨器是两用的,尖状的这头是作为束发用的发
     掏耳勺做工精细、长度约有十厘米。而令人称奇的是,掏耳勺的另一端,却呈尖形。
 
     许永杰介绍:说明这个骨器是两用的,尖状的这头是作为束发用的发笄。这件集两种功能于一身的、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复合用具,在我的知识里边,不但在黑龙江,在整个中国,都应该是首次发现的。
 
     随后,考古人员又从一座房址里,出土了一打锈迹斑斑的铠甲。
 
     令人称奇的是,其中的一片铠甲上,竟然还有主人打的补丁。后来古城内还发现了残断的铁刀,铁刀是属于进攻类的兵器。
 
     从修补过的铠甲,到折断的铁刀,再联系到七城区的深壕高墙,许永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时的社会军事行为应该是比较频繁的,凤林城的主人和他的邻居们的关系,应当是比较紧张的。
 
     凤林古城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接下来的发现,将让世人对黑龙江的古代文明史刮目相看。
 
     2000年10月,在七城区,一座半地穴式大房子遗址,显露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整整用了十多天时间,才把大房子遗址清理完毕。
 
     此前,发现的半地穴式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而这座半地穴式大房址的面积竟然达到670平方米!它坐西向东,南北长约 29,东西长约 23。经过烧烤的黄砂土地面平坦而又坚硬。
 
     继续清理之后,最后清理出了 20个柱洞,最小的也有七八十厘米直径,大的是一米多。一米多的底下还垫有石块或陶片。
 
     专家分析,柱洞底部的石块和陶片是古人为防止柱子下沉而采取的措施。
 
     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半地穴式房址,它的出现,不但表明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也说明这里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强权政治,奠定了凤林古城的王者地位。
 
     可是,随着大房址的出现,疑问也在考古人员的脑海中产生了。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古代房屋都是大门朝南。而这座大房子却与众不同,它惟一的大门,却是朝向东方的。这让许多人感到迷惑不解。
 
     有的学者推测,这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
 
     与凤林古城隔着七星河相望的,是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的炮台山城址。
 
     炮台山城址周长为 4500,面积48 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37处古人的居住址。
 
     1984年以后,文物工作者对炮台山城址的调研工作全面展开。考古发现证明,它与凤林古城同属汉魏时期的文化遗存。
 
     然而,炮台山隐藏的重大秘密直到2000年才被发现。
 
     2000年6月,为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黑龙江省文博专家组组长干志耿、副组长殷德明应邀从省城哈尔滨来到宝清县,参与炮台山城址申报材料和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
 
     做事认真严谨的殷德明决定在动笔之前,再去炮台山进行一次调查。
 
     620,殷德明登上了炮台山城址山顶,他沿着城边走了一圈后,又下到城内一一清点山顶坑的数量,最终确定为8个。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