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象牙七巧板:小小玩具有玄机

2010-06-07 14:20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王春元
七巧板,又称“七巧戏”。古人设计游戏,无不包涵了所谓的“道”,七巧亦然。
象牙七巧板:小小玩具有玄机
这套象牙制作的七巧板,以勾股法构裁,寸厘精准,边缘平直光滑,任意拼合,贴适而无丝发隙。盛放七巧板的紫檀小匣,经年摩挲,皮壳光润可鉴。
 
七巧板,又称“七巧戏”。曾闻清人能拼组数百图,试着摆弄,除三角、方形之外,绞尽脑汁也拼不出数百图。偶然在一次古籍拍卖中,竞得一部清嘉庆年间刊刻的《七巧七百七十七图》。逐一翻阅,不禁气闷。
 
嘉庆初年,一位自号“桑下客”的文人,雨窗无事,与朋友寻绎七巧板的玩法,发觉“转移之妙,层出不穷”,遂将推演的百余图,一一录绘,并汇集前人所遗二百馀图,合编为《七巧图》。嘉庆丁丑年,乞巧楼主养拙居士以《七巧图》为底本,衍增四百馀图,编为《七巧七百七十七图》一书,于七夕之夜,刻梓刊印。
 
二人的学问似不太扎实,费神摆弄七巧,又将之刻梓刊印,论及源出,不着边际。桑下客《七巧图·序》曰:“七巧之戏亦名合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此论谬也,七巧之戏源出唐代的《燕几图》。
 
大约唐代晚期,一群文人腻味了泡在青楼,与妓女隔桌送钩,分曹射覆,便效仿兰亭雅集,寻一块临竹傍水的地方,摆张方桌,煮酒对酌。喝了几天,又厌了。聪明的主人想出一个奇妙的主意:用七张形制不一的桌几,拼成山字形、T字形、门字形或凹字形,通过不断变换座次和方位,增添饮趣,并且“燕锈之馀,以展经史,陈古玩”。
 
宋代一位叫黄伯思的文人,感觉唐人的燕几游戏非常有趣,找来几张小纸片,反复演排,发现如果用七张不同大小的长方桌子,可以变化出七十六种格局,于是,黄伯思将七张桌子称之“七星”,每一个局格起一雅称,如“悬帘”、“双鱼”、“回文”、“屏山”、“函石”、“金井”、“虚中”、“屏山”、“杏坛”、“斗帐”、“瑶池”等,将之绘编为《燕几图》一书。
 
《燕几图》是中国第一部家具专著。在《燕几图》中使用的家具,仅局限于长方桌。明人戈庄乐,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将桌几的形式进一步衍生变化,绘编了一部《蝶几图》。戈庄乐,万历年间常熟人,文献记载:“能书善画,尝造蝶几,长短方圆,惟意自裁,垒者无多,张者满室,自二三客至数十俱可用。”
 
戈庄乐设计的《蝶几图》有八大类、一百三十馀种,其中最典型的一款,是以三角形为主,用五张等边三角形几、一张正方形几和一块平行四边形几组成一个正方形。这一组合,桌几的形制、数量以及拼组的图案,与七巧板拼组的正方形,完全相同。如此巧合,究竟七巧板启发了戈庄乐,还是《蝶几图》给了后人设计七巧板的灵感?
 
《中国风俗大辞典》对七巧板的解释:“七巧板源出唐人燕乐时的拼几游戏”。在考据学兴盛的乾嘉年间,桑下客说不清七巧之戏的源出,透露了一个信息:七巧之戏不曾像围棋、双陆棋一样风行。原因有二:一是玩法过于随意,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自然也就失了争胜负的赌头;二是小小七块板,背负了太多的文化重任。
 
古人设计游戏,无不包涵了所谓的“道”,七巧亦然。如果认为七巧之“七”,是古人爱凑数的毛病,就大错特错了。移动七巧,其巧在于牵引着无数具有教化意义的钩联,如人之七情,心之七窍,国之七雄,军之七萃,文之七发,上天之七曜——日月水火金木土,生活之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伦理之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等。
 
《七巧图》未有署名,钤印“桑下客”章。“桑下”,即桑梓之下。古人宅第之旁常栽桑梓,东汉以降,桑梓喻意故乡。“桑下客”的意思,大概是暗喻“呆在家乡的隐士”。
 
相比桑下客,养拙居士显出文人的矫情。其穷绎七巧,却自谓“养拙”,斋号“乞巧”,含穷究之意,又暗合“七”的谐音,最为酸气的是,以“七百七十七”为止数,序文撰写时间刻意选于织女牛郎相会的七夕之夜,序文论及七巧,扯上“七言”、“七札”、“七星”,实在落俗。
 
起初收藏七巧板,多少有一点追忆童年的意思。记忆中似乎玩过七巧板,胡乱地拼成房屋、小船或奇形怪样的魔鬼,比起上树、爬煤堆、捅马蜂窝,玩七巧板算不得开心的事,更不知何巧之有。这副七巧板收藏多年,每每拿出,摆弄几下,就会意兴阑珊,不似古人一般饶有兴致地摆弄出数百图形。
 
考撰七巧之艺的过程中,时常生出一种惆怅和茫然:我的童年似在一瞬间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之停住,剩下的全是被别人过掉的生活。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