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古代矿井开采背后的故事(2)

2010-07-14 09:4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确定矿洞开采的年代 在这个巨大的矿洞里,除了那排触目惊心的大石头外,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现场遗迹。 陈少华发现在一块巨大的石块下,还有一截被
确定矿洞开采的年代
 
在这个巨大的矿洞里,除了那排触目惊心的大石头外,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现场遗迹。
 
陈少华发现在一块巨大的石块下,还有一截被紧紧压着的木头,这截木头中间被掏空,好像一个古代的水槽。
 
联想到从矿洞里冲出的两具人的尸骨,这些证据让人坚信,这里一定发生过一次不同寻常的事故。
 
在矿洞现场,陈少华还发现了许多瓷器的残片。这些瓷器属于宋代和明代不同时期的物品,明代的瓷器最多。
 
在清理矿洞时,人们还在一个小洞里发现了四层淤积层,根据考古学的常识,说明这个矿洞曾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开采。在淤积层的最底层,发现了一段古代的木制工具残片,为了彻底搞清这个矿洞的开采年代,人们把这段木制工具残片送到中国地震局做碳14测定,测试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
 
这件工具的年代大约是公元658年至892年,也就是说,这个矿洞从初唐时期已经开采,并一直延续到盛唐以及晚唐整个过程。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当时的产金地就包括陕、宣、润、饶、衢、信6个州,而遂昌一带,正位于当时的衢州境内。
 
北宋时金矿开始官办
 
根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丰年间,遂昌金银矿已开始官办,矿区已达到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宋史·地理志》里也明确记载:“遂昌有永丰银场”,年产银3至8万两,这个被掩藏的矿洞很可能就是1000年前北宋时期著名的永丰银厂的一部分。如果从初唐算起,到明代结束,那么这个矿洞的开采年限就足足有1000多年。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陈少华,那就是,探矿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就是在今天,人们也需要动用很多科技手段才能找到金矿。那么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古人在莽莽的大山里是怎样找到金矿的呢?通过拜访专家,陈少华对此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原来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找矿经验,得到了一套理论,比如说对于找矿标志,它有植物标志,就是说山上有什么植物,下面就有什么样的矿;也有矿物标志,如岩石标志等。
 
根据这样的认识,陈少华在矿洞里,找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黑焦石”的矿石,它是金矿脉的伴生矿物,所以他推测,正是找到了这种伴生矿,古代的采矿工人才能始终沿着富矿脉进行开采。
 
这个古矿洞暴露之后,测量人员到里面进行了详细测量,古矿洞深170多米,长150多米,最宽的地方有13米,整个容积有10万立方米。
 
古代矿井开采背后的故事
从老洞的整个结构来看,采矿是由上而下进行,而且始终是沿着富矿脉进行开采,这说明古人识矿能力已经很强,对矿体的分布也比较了解,据地质推算采空区已出矿石约35万吨左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