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矿井开采背后的故事(4)
2010-07-14 09:40
太监催逼导致矿难发生 在离矿洞不远处,有一处太监府遗址。经过岁月的冲刷,如今已经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在太监府遗址附近,现在还完整地保留有一
太监催逼导致矿难发生
在离矿洞不远处,有一处太监府遗址。经过岁月的冲刷,如今已经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在太监府遗址附近,现在还完整地保留有一池方正的水塘,从水塘的形状来看,应该是人工开凿的,这显然是太监府的配套工程。
据史书记载,派往浙江的矿使太监叫曹金,万历24年12月,曹金从京城出发,代表万历皇帝来浙江督办遂昌的矿冶生产。这座建立在矿区的太监府,可能是曹金和手下的府邸。
陈少华在《遂昌县志》上发现了这样的巧合,就是曹金逼迫地方开银矿时,遂昌的县令正是著名文人汤显祖。根据历史记载,汤显祖是自动辞去遂昌县令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辞去遂昌县令一职呢?
汤显祖除了在遂昌写了著名的《牡丹亭》外,还写了大量的诗文,从这些诗文里,有很多是针对矿监和开矿的事,他在《寄吴汝则郡丞》中说:“搜山使者如何,地无一以宁,将恐裂”,汤显祖把“矿监”称作“搜山使者”,说“搜山使者”每到一个地方,就将天无宁日。他还写了《感事》一诗,来表达了他此时的愤怒之情:“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他把批评矛头直接指向了派太监搜刮金银的万历皇帝。汤显祖对开矿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深感担忧,正是开矿一事直接导致了汤显祖的辞职。
在《遂昌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到万历年间,老矿洞因早已废弃,已经“凿深水积,内可方舟”,也就是说,这里已经积满大水,水深已经可以行船。
在曹金的逼迫下,汤显祖不得不组织重新开发老矿洞。当时全遂昌县仅13000余人口,其中青壮年不足5000人,而仅排除矿洞积水就动用了几百人,水车全靠青壮劳力人力操作,工作强度极大。矿洞里积水很深,积水抽了三年都没有抽干。曹金又虚报开矿数目,征矿税,汤显祖组织民工开矿,矿没开出来,矿税还要交,汤显祖为了这个事感到很愤慨。汤显祖反对这样劳民伤财,他联络了一大帮士大夫纷纷上书,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声势,因此得罪了当政的皇帝。这个皇帝虽然不管朝政,但对金银的收刮是很要紧的,汤显祖最后没办法,只好辞官。
汤显祖的愤而辞官,没有阻止太监的催逼。在太监的逼迫下,采矿活动一刻也没停止,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矿难的发生。
因为在早期形成的采空区和矿洞的顶板之间有一条小的矿脉,小的矿脉和顶板之间存在一条裂缝,这组小的矿脉在早期唐代、宋代开采过程中,古人为了保护矿区安全不敢开采。矿柱和稳定的顶板是安全的重要保证,如果敲打它们,随时会引起矿洞的崩塌。但在太监的威逼下,矿工们已经顾不了自身的安全。
皇帝逼得太紧,但是当时的人们又不能往下开采,因为下面全是积水。所以人们只好再接着采,最后把矿柱采掉了。矿柱里面有黄金,然后把比较稳定的顶板也采掉了。由于失去了平衡,巨大石块突然撕裂了穹顶,造成了一次特别大的矿难。
也就是说,在这些大石头下,确实埋葬着 100多个明代矿工的冤魂。
陈少华在县志上还找到了关于这起事故最后的记载,因为大塌方造成了重大伤亡,一些士大夫纷纷起来反对开矿,愤怒的矿工开始闹事,万历皇帝才不得不同意这座矿洞“报罢”,这样一度热闹的矿洞终至废弃,从此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这时离汤显祖辞官仅仅1年时间。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