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十三陵,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陵园,明帝国的另一个“紫禁城”,陵园内的建筑全部仿照皇宫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宫殿。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而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50年代中期,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于是,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在明朝灭亡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人窥伺着十三陵地宫里的宝藏,但从未发现有哪一个盗墓者敢铤而走险。也许即使在最有想像力的冒险者看来,这里的每一个陵墓都实在过于巨大,以致无从下手。
1956年春天,考古队进入十三陵开始调查,这在当时还是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挖掘计划中,首选的目标就是十三陵中最早由朱棣建造的陵墓——长陵,长陵不仅在整个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为完整。考古学家猜测,在长陵的地宫中一定随葬着大量价值难以估量的珍贵文物。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考古队花费了数周的时间,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挖掘线索。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如果试掘成功后,再正式开始长陵的发掘。经过多方调查,十三陵中另一个皇帝的陵墓开始进入考古队的视野。这就是明朝第十三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定陵。
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相应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1956年的8月,在第2条探沟的深处,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这是一块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小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等于是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这无疑是为考古队提供了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
中国古书上记载,许多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都在坟墓中设有复杂的暗器机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瞬间夺走闯入者的生命。疑虑与担心开始在考古挖掘人员中蔓延……
距离计划中开工的日期越来越近,最初发现金刚墙的兴奋渐渐消失,一些疑虑和担心却开始出现在不少人心里。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宫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隐秘的位置,地宫的详情一直是帝国的秘密。中国古书上记载,许多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都在坟墓中设有复杂的定陵里的随葬品。暗器机关,一旦有人进入,这些极具杀伤力的机关就会立即启动,瞬间夺走闯入者的生命。在金刚墙的后面,会不会也隐藏着这样的机关呢?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宫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隐秘的位置。白万玉是考古队中最富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也是现场的实际指挥者,在打开金刚墙时白万玉也很担心会有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