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矿井开采背后的故事(3)
2010-07-14 09:40
矿洞内尚保留部分堆积废石的平台和不规则的矿柱,这些矿柱可以防止矿洞顶部矿石的坍塌,保证了这个巨大空间的安全,也说明古人有了明确的安全意识
矿洞内尚保留部分堆积废石的平台和不规则的矿柱,这些矿柱可以防止矿洞顶部矿石的坍塌,保证了这个巨大空间的安全,也说明古人有了明确的安全意识。
烧爆法大规模开采矿石
在《遂昌县志》和《浙江通志》、《明史》里都有一条相同的记载,明万历年间遂昌“石崩,毙百余人。”这样算来,这次矿难距今已有400多年。
万历22年至23年,战争频繁爆发,军费开支较大,国库空虚,皇帝只好下旨开矿,增加收入。另外,紫禁城的坤宁宫、乾清宫等宫殿相继遭火灾,重建宫殿,需要巨大的费用,这又成为万历皇帝搜刮财富的另一个理由。
在《明史》等有关资料里,还有一个名词——矿监,引人关注。据记载,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朝政实际上由太监把持。在明代万历25年以来的三年间,朝廷为了搜刮金银,向全国陆续派出最信任的内廷宦官,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财富大掠夺,这些太监就被称作“矿监”或者“税使”。
在明代时期,这个矿是断断续续开采的。到了万历24年的时候,万历皇帝朱翊钧又发起了一次全国性的开矿运动,主要是为了搜刮金银。
古矿洞最深处达170多米,用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把矿石运出矿洞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正是因为采矿非常艰苦,矿工无法忍受高强度的劳动,《遂昌县志》记载,公元1144年,遂昌的矿工曾发生过暴动,并占领了处州府也就是今天的丽水。
金银矿的石头叫石英岩,石质坚硬细密,比花岗岩的硬度还要大。在古代没有设备和炸药的情况下,开发面积如此巨大的矿洞,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矿洞内,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圆坑。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中国科学院的杨志法教授给这些圆坑一个解释。这个地方就是一个烧爆坑,因为石英岩非常硬,用一般的工具不足以把它弄下来。当时的人们就想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用木材堆在这里烧,然后再用水去泼它。经过冷水的骤然降温,被烧热的石头表面就会形成裂缝,导致石块脱落,这种方法被称作“烧爆法”。正是大规模使用了这种方法,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这些密密麻麻的烧爆坑的情况,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古矿洞就是古人采用烧爆法一点一点挖掘的。
由于洞口狭小,古人在使用烧爆法大规模开采矿石时,洞内的通风就是一个大问题。在矿洞里,陈少华发现了古人排烟用的烟道,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烟道到现在仍然可以使用。
在这个古矿洞里,虽然历经百年,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到处都有石头被烟熏黑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