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西安何家村窖藏 揭开唐代金银器的秘密(4)

2011-03-02 11:07
来源:千源网 作者:秩名
难道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一位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人吗? 遗宝中与道教关系密切的还有十二条金走龙。有专家认为,走龙是道士为信徒举行重大仪式时,

  难道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一位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人吗?

 

  遗宝中与道教关系密切的还有十二条金走龙。有专家认为,走龙是道士为信徒举行重大仪式时,用来向东南西北及天地六方之神表达诚意,祈求长生不老的信物,摆放时龙头就朝着它要指向的那方神灵。走龙有金、银、铜、铁等不同的质地,金龙的级别最高, 只有地位最为尊贵的信徒才可能使用。

 

  它是否暗示着这批遗宝的主人是一位精通道术的尊貴人物?而何家村遗宝出土的地方就是一处道观的遗址呢?

 

  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上有大量的墨书题记,它们记录了包括存放物品的名称、重量、数量,物品的使用方法和来源,以及金银器自身的重量等,内容详尽,仔细认真。这件大粒光明砂银盒,它的盒盖里、外都有墨书题记,分别记录了7种物品的数量和重量,另有一些带墨书的器皿,明显属于一组,入库时统一称重并墨书标出,经核对丝毫不差。

 

  如果私人财物没有必要做如此详实的记录。墨书题记应该是在收藏入库时登记称重留下的笔迹。这些器物出土时,墨书题记都非常清晰,说明它们自入库登记后再没有被使用过。同时还说明对这些器物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

 

  何家村遗宝中共出土了十副玉带挎,除了这副来自西域骨咄国之外,其余大多来自同为西域的于阗国。于阗自古以产美玉著称,于阗玉深得唐代皇室贵族所喜爱。除了于阗国主动前来贡献外,唐代朝廷还会亲派使节前去求取。唐太宗曾派内官朱如玉一次就从于阗带回玉器数百件,其中仅玉带挎就达三百具。带挎是装饰在腰带上的佩饰,这种佩饰可以有玉、犀、金、银、鍮石、铜、铁等多种材质,唐高宗时规定,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才能使用玉挎制作的腰带。因此玉带成为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

 

  何家村遗宝的主人究竟是谁?他拥有许多高等级,只有宫廷手工作坊才能制作出的玉带挎;他尊崇道教,喜服丹药,拥有最尊贵的信徒才能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小金龙;他喜好收藏钱币,并且有权力和条件铸造钱币;他拥有的大批财宝上题有墨书,这是在登记入库时才可能留下的记录。种种迹象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皇室。如果它们属于皇室拥有,还有一个疑惑困扰着我们。

 

  何家村遗宝中有一部分金银器皿,虽然制作精美,但从纹饰上看尚未完工,这件孔雀纹银方盒,正面对称的两只孔雀相比较,左边的腹部还未錾刻出羽毛,脚下踩着的莲蓬也没有孔眼;这几件鎏金小银盒,盖面上仅仅刻画出起稿线,而且起稿线细如发丝,离纹饰加工的最终完成还有许多道工序。这些银饼、银铤、银板,上面有明显地切削痕迹,似乎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这是否表明,它们来自一处金银作坊?

 

  专家们认为,当时地方或民间不可能有如此高水平、大规模的金银作坊出现。

 

  何家村遗宝中为什么会出现未完成品,至今没有更明确的答案,但专家们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这些精美的金银器大多数应是由唐代中央官府金银作坊院制造,供皇室使用的。

 

  这件何家村出土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它的造型和莲瓣装饰采用锤揲工艺制造而成,然后用錾刻的手法在莲瓣内錾出各种动物与飞禽。凸凹起伏的莲瓣使器物宛如盛开的花朵。它是一件重达391克的纯金制品,黄金即使在今天也是极其贵重的金属,这样豪华精致的制作,不仅表达了唐代最优秀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也凝聚了最顶级工匠的才华智慧。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金制器皿,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盏和金杯。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器皿。它们是采用范铸工艺制造的。范铸源于青铜铸造技术,青铜古老而成熟的工艺对金银器的加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银器制造使用范铸法的缺点是很难造出薄胎器物,胎体厚重浪费材料。但唐代早期金银器多为皇家贵戚使用,制造时追求宏大华美,不计成本,因此用范铸法制造的金银器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何家村出土的大多数金银器,在制作工艺上已呈现出许多让今人都十分惊奇的新创造。

 

  唐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高峰,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锤揲和錾刻技术的成熟应用。锤揲是利用金银质地柔软的特点,将金银片放在模具上反复锤打成型,然后进行錾刻。錾刻是通过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錾子,用小锤击打,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种花纹图案,达到装饰效果。用锤揲和錾刻技术制造的金银器皿器形轻巧,花纹精美细致。

 

  在荀子的劝学篇里有一句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指这种加工工艺,它采用透雕的办法把金属片镂空,使里边的香料通过镂空结构散发出来,造成香烟袅袅升起的效果,从设计到工艺,都达到最高水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