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黄河古栈道遗迹见证中国漕运历史(5)

2011-03-10 10:56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尚鸿
五、千年题记述说漕运史 古人迎难而上的原因就在于,恰恰是这段河道能够很好地连接古代的两大经济区域。 关中和中原自古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区,

  五、千年题记述说漕运史


  古人迎难而上的原因就在于,恰恰是这段河道能够很好地连接古代的两大经济区域。


  关中和中原自古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关中南有秦岭限隔,东有关河之险,形成自然的屏障。而关河之险的“关”指的是潼关,“河”即指黄河。


  汉唐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中原与关中的经济联系非常重要。因朝廷有大批官员和庞大的军队,若京师在关中,需要把中原的物资特别是粮食运输到关中;都城在中原,则要把关中的赋税输送到中原。所以,运输的通道是朝廷的经济命脉。


  水陆两路都可以运输,也都很困难,但水路比陆路更为艰险,那就是必须通过三门峡一带的河道。尽管如此,那时人们还是要选择水路运输。在陆路运输还不发达,只依赖人力和畜力的时代,水上运输则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克服险阻,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就成了汉唐时期朝廷的一件大事。


  大约在近2000年中,历代王朝不时运用政府的强制手段,征发民夫役卒,使用人海战术,在黄河岸边修出栈道,以通航运。


  黄河栈道的兴衰,是古代社会经济情况的实物反映。东汉修栈道是为了调关中粮食到洛阳。唐代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众多,关中粮食不能供给,政府不得不调运中原粮食入关。因此,唐代开修栈道的规模空前,次数也很频繁。现有栈道基本上是唐代遗迹。


  元、明、清定都北京,“经济热线”转移到了大运河,南北交通成了经济大动脉。汉唐时期的黄河漕运——东西方向的经济动脉相对退居次要地位,演变成了民间的商业活动或地方经济活动。在许多地段,发现有壁孔边长约15厘米的栈道,当为元明清时期的遗凿,正反映出船只变小、船次减少、纤夫减少的历史背景。


  虽然,众人很难考证古栈道的最早开凿年代,但黄河航运在春秋时已有明确记载。到秦汉之际,航运规模更加扩大,漕运业已形成。因为有了黄河漕运,西汉定都长安,漕运的规模便日益增大。据《汉书》记载,为保证漕运通畅,甚至官方开始组织人工开凿三门峡,以便于船筏通过、纤夫挽船。因此可以说,黄河栈道的始建时间当不晚于西汉。


那么,在这次黄河栈道考古勘测中,队员发现的题记最早是什么时候的呢?即垣曲县五福涧村第3段栈道上东汉“建武十一年”题记。


  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史载之缺,有力证明汉代已相当重视黄河漕运,所以尽管当时全国还未统一,汉光武帝已派出千余名石匠来修建栈道,以通漕运;而且找到了汉代修栈道通漕运的实物证明,为黄河古栈道的断代找到了最可信的证据。


  这段栈道上的“唐代贞观”年间的题记也极有价值。据该题记内容看,也是政府官员奉敕在此修建栈道之事。这件事反映出,唐朝继汉朝后,仍在此大修栈道,它和五一石膏厂栈道上的“唐总章三年题记”可以相互为证,也间接证明,唐代亦非常重视黄河漕运。同时,也为漕运遗迹的断代提供了又一证据。
 

  总之,根据该段汉唐两代的题记,可以准确知道,五福涧村前的古栈道当始建于汉,续修于唐,明清还在使用。


  在平陆县西河头,考古队员发现了古栈道范围内的“道光二十九年”石刻题记,但其修治栈道的遗迹尚不能确认。古栈道路面之下,还有一条以沙滩为路面的纤道,刻着“宣统三年”题记,这一时期的纤道确为另辟蹊径,已经逸出了古栈道的范围。


  道光题记的内容告诉人们,共有三个商号出资修治纤路,说明黄河航运在当时尚有相当的商业价值;商号的名称出现在题记中,这也与近年颇受重视的明清时期晋商兴盛的情况相符。不过,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查检到这三个商号的有关资料。


  从题记中提到的“共费钱四千文”来看,道光二十九年修治纤道的规模还是很小的。参照有关资料,大约当时的雇工价是每天十五文钱,四千文钱可雇20人工作13天,如果再有其他费用,雇工人数和工作天数还要打折扣。这与汉魏隋唐时期朝廷修筑栈道动辄征发千人以上的规模,实在不能同日而语。


  由此也可以推测,道光年间只是利用古代栈道的遗迹略加修整,根本不可能像汉唐时期那样用大量的木材铺设栈道。所以这个时期所修治的,也只能称为纤道,而不再是古代的栈道。


  另外,利用旧有栈道的狭窄路面来拉纤,纤夫人数受到限制,风险增大,也说明清代道光年间的航运规模不大,船只和船队的规模均不能与古代漕运相比。换言之,亦即晚清近代商运利用黄河水道已不是黄河航运的鼎盛期,民间对黄河水运的开发利用,同朝廷动用国家财力的移山倒海之力自不能同日而语。


  道光和宣统题记证明,直到晚清,在三门峡以下的黄河峡谷河段仍有船只航运。现代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于1905年开始修筑,宣统题记已晚于这一重要事件。这也说明黄河中下游水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承担着东西交通的重任,起着交流物资、活跃经济的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应该说是黄河古栈道遗迹昭示的最重要意义。

  后记:


  1998年初,这支考古队将有关黄河漕运遗迹的新发现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与宿白、徐苹芳、俞伟超等先生的重视与称赞,认为是交通考古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于是,该项目与河南的“黄河新安县汉代漕运仓储遗址”被评选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责任编辑:洛阳铲)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