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图画使我成为神明,请听我的鼓声我的歌声。我坐在她的身边隐去身形。我们手臂相连,如同一人。即使她在一个孤岛,即使她在另一半世界,我的歌声也能传到她的心中,我可爱的新春的紫罗兰。”这是一首用文字画表示的恋歌。用来通信和备忘的图像,学者称之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世界上很多学者认为将图画用于传递信息是文字的源头。远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有了绘画的能力。岩画分布于世界各地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在青海、云南、宁夏等十几个地区发现了岩画。
在贺兰口西面的山壁上有一幅著名的岩画,岩画中最醒目的是两个手印,中央是一个高举双手做祭祀活动的人形,上方还有一个桃形人面像。有人说,这是远古时期的一个契约。
虽然无法证明这些岩画与文字起源之间的关系,但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消失已久的画面。那段漫长而遥远的史前时代永远消失在时间里,石壁上深深的痕迹,经历近万年的时光磨砺,证明了曾经的存在。 6000年前的刻划符号;5000年前的原始图形;黄土之下埋藏着先民的线索,能否解开汉字起源的远古秘密。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考古学家们不断在黄土之下发现史前先民的遗迹,遗迹中出现的种种符号,让人们不断地惊喜和猜测,寻找着汉字起源的线索。上世纪的著名学者郭沫若、于省吾等人,曾认为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
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类似陶符还在甘肃、青海等地相继发现,符号更加复杂。这些符号是否真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系,后来的考古发现给了人们一个答案。这些符号大部分为简单的几何形符号,专家们认为,它们没有记录或传达语言的作用,可能是为了个人或本族制陶业的需要,在陶器上画出的简单符号,与汉字的发展并没有传承关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大口尖底的陶罐,它们伴随主人静静躺了5000年。
在这种被称为大口尊的陶器上部,人们发现了更接近于古文字的象形图案。 世界考古学界将文字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探索汉字起源的过程,也是探寻祖先精神世界、寻找本源的时光旅程。与大口尊出土地点相距900公里,浙江余杭良渚镇也出土了类似的符号。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精美的玉器制作让人叹为观止。在这些作为祭祀的玉器上,人们发现了一些刻划的图形,它们与山东莒县等地出土的陶符比较相似。相似的符号在不同区域出现,是否意味着这些图形是当时通行的一种文字符号呢?与仰韶文化中的几何形符号不同,它们与古文字更加接近,刻划的位置与后来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很相似,而且具有繁简二体。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与浙江的良渚文化,在4500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当时两地的生产力发达,记录语言的要求可能已经出现。空间的延续和时间的延续带来了文字的需要,人的群体生活越来越发达,人慢慢地社会化。
4500年前使用它们的人早已消失,只留下这些原始的文字符号出现在陶罐和玉器上,它们在传达着什么样的信息呢?这些符号似乎在图形与最古老的文字之间驾起一座桥梁,大多数学者认为存在原始文字的可能性,但由于没有成句的实例,还是无法十分肯定它们的性质并做出解释。用这个后来的汉字,像甲骨文、金文的一些材料,我们得到的知识,来上推这么古老的符号,这个只能是一种实验,因为没有办法证明这种联系,在没有证明联系下是一种推测、一种实验。在孤立出现的符号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出土非常奇特,年代也更为久远。贾湖村有一片上百亩的湖泊。1983年,一支考古队和当时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师生在湖边发掘一处距今8000年的史前遗址。一天下午五六点钟,队员们突然在探坑里发现了一件超乎想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