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逝去的2009年,在汉字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11月16日,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震撼开馆。这标志着我国文字保护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都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汉字五千年的文明。当我们涵泳汉字的历史长河,既“溯洄从之”,又“溯游从之”,才会真正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无限风光。
汉字是土生土长的文字
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汉字的产生与国家形成同时,大约在夏代。
在古人的心目中,文字的创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仓颉四目”((论衡·骨相篇)),“产而能书”(《淮南子·修务训》),是说造字的人长了四只眼睛,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会写字。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天上掉谷子,鬼神夜哭嚎。试想,那是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件啊!这些秦汉时代留下来的文字,至今仍闪烁着神异的光芒。让人肃然起敬,怦然动容。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甲骨文已相当发达,离文字起源已十分久远。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于资料匮乏,特别是缺少正确的理论和途径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无数学者孜孜以求,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力。
近代汉字起源的探索,是从古文献、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着手的。古文献的记载零星不成系统,时代也比较晚出,但其中一部分,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系辞传》),“仓颉作书”(《荀子·解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等等,包涵了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民俗学的角度是从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发达的民族那里,去考察他们的意识和活动对文字产生的作用,用外民族在相同文明阶段的相似性来佐证汉字。考古学是从寻找古人类遗物方面去探索汉字的源头。已经发现了刻画符号和象形符号两个系统。刻画符号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以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最为典型,是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呈几何形,数量不多,前后变化不大,往往有特殊用途。象形符号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以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最为集中。有的在不同地点重复出现,有的是复合型的,一般认为已属于原始文字的范畴。如果把上述三个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看,便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
汉字形成之前,汉族祖先经历了长期用实物记事的时期。
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
汉字的产生与国家形成同时,大约在夏代。
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个别人可能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这些结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因此可以肯定,汉字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西方学者提出的汉字是从近东两河流域成熟文明传播过来的说法,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汉字就像先民播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中原文化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枝繁叶茂,风华独绝。在世界文字之林,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由于先民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反映出的文字面貌客观上是很不一样的。同样是为山造字,两河流域的丁头字用三个不连属的山丘表示,埃及圣书字用两个连属的山丘表示,甲骨文用三个连属的山峰表示。
《说文解字》解释“象”字说:长耳长鼻,南越一带的大野兽,每三年产子一次,像耳朵、牙齿、四只脚的样子。《说文》是汉代人的著作,说明至少在汉代,大象已经南迁到今广东一带。从考古发掘看,商代中原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大象生存。商人对象的驯化蔚然成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甲骨文的“为”像以手牵象,正是服象之形,表示“作为”的意思大约是从服象引申出来的。象是先民相当熟悉的动物,服象是先民相当熟悉的行为。两字的创制都是基于先民熟悉的生活。试想,在当时交通不便交流很少的情况下,没有见过大象怎么会知道象有长鼻,并造出长鼻的象字呢!没有见过用象劳作,又怎么能造出表示服象的为字呢!
由于先民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反映出的文字面貌客观上是很不一样的。同样是为山造字,两河流域的丁头字用三个不连属的山丘表示,埃及圣书字用两个连属的山丘表示,甲骨文用三个连属的山峰表示。丁头字和圣书字山的写法和甲骨文丘相似。在古汉语里,山和丘是有区别的,山指石头大山,丘指“似山而低”的小土山。这大概和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地势平缓、山峰不高,黄河流域到处崇山峻岭有关。同样是为老造字,圣书字和甲骨文都用老人拄杖这一形象表示,甲骨文老人是长发,圣书字老人和一般人形无别。它们在反映老人不良于行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反映的蓄发习俗却是不同的。汉族祖先很早就有蓄发的传统,取象长发的表意字就有老、髟、长等,由它们构成的形声字就更多了。饮字,丁头字从人头从水,是饮水的写照。甲骨文像人抱着酒坛子,是饮酒的写照。大概和两地酒文化的差异有关。汉族祖先很早就发明了酒,汉字里从酉(酒)的字非常发达。当时饮酒成风,致有君王饮酒无度,荒废国政,祀绝国忘的记载。用饮酒表示饮,正是这种强势酒文化的反映。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观念形态不同,反映在文字上的差异更大。都是为男女造字,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分别用男女生殖器来表示,甲骨文用犁田表示男,用双手放在胸前坐着的女子形象表示女。丁头字着眼男女生理特征,甲骨文着眼社会特征。前者比较直接,后者比较委婉。似乎隐约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上面所说的都是造字时的情形。实际上对汉字形体改造也是如此。表示土地神的社,从示从土。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从“木”的写法(《说文》古文,中山王鼎)。为什么社会从木呢?周朝的礼制,二十五家立一个社,各种植那里土地所适宜生长的树木。鲁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原来社旁要种植树,神主要用树木制作。社字从木,反映了社和木之间种种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