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承文明五千年(3)
2010-03-11 10:38
汉字文化传播的使者 世界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只有汉字的根本性质没
汉字——文化传播的使者
世界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只有汉字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这个特点,是由汉语决定的,是由民族文化决定的。
土生土长的汉字,不仅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而且承载着灿烂的中原文明,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汉字就从中原向四周传播。影响所及,南边有楚、吴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壮族、苗族、瑶族、侗族、傈僳族、水族和越南,北边有白狄、匈奴、西夏,东边有朝鲜、日本、琉球。西南有古代巴蜀、彝族、南昭和大理,东北有高句丽、渤海国、契丹、女真。汉字在外族的传播有一个基本模式:第一阶段,当地人说汉语、用汉字,把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和盘接受;第二阶段,用汉字假借字或者自造汉式字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第三阶段创制民族文字,全面标记本民族语言。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越南、朝鲜和日本。在经历了漫长的第一阶段以后,越南把现成的汉字或汉字偏旁重新组合来记录越南语,创造了喃字。经过喃字、汉字并用,汉字、喃字、拉丁文并用,20世纪中期开始,汉字和喃字被废,拉丁文成为越南的通用文字。在日本,为了使汉字适应记录日语的需要,用汉字音来记录日语音,用汉字字义来表示日语中的同义或近义词,形成了所谓“音读”和“训读”。后来又利用汉字单字或半字创造了纯表音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在朝鲜则是用汉字或汉字变体来标记朝鲜语,出现了所谓“吏读”、“乡札”、“口诀”,又利用古篆字形和反切原理创造了纯表音的“谚文”。越南、朝鲜、日本从没有文字,到引进汉字,改造汉字,最终都确立了适合自己的拼音文字。越南用拉丁文,朝鲜和日本用脱胎于汉字的自创字母。但除越南语完全不用汉字之外,日语中至今还保留着两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韩语中一些特定场合也在使用汉字。
回溯汉字传播的历史,总是以中原文化为先导,中原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生活方式,物质文明先行进入,然后才是汉语汉字跟进。汉语汉字的传播,使得中原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牢固。长期浸润的结果,在受汉字影响的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汉字文化圈。在这个圈子里,对我国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后,出于经贸的需要,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国内的许多大学办起了以教授汉语汉字为主的留学班,在国外办起了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即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汉字承续光荣传统,正在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需要注意的是,汉字也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壮大自己。据俞敏先生研究,汉字中的歹就是来源于藏文的。
我们知道,世界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只有汉字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这个特点,是由汉语决定的,是由民族文化决定的。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