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史说汉字(六):百年沉浮

2009-06-29 11: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京城彻夜时闻哭声。为什么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竟被日本海军打败?为什么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小小岛国在经历了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后就变得如此嚣张?而西方,究竟为什么强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理嘉介绍:有些知识分子觉得洋人之所以能洋枪大炮、国富民强,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简便,认识了几十个字母就能读书写字,所以民智早开。反过来看我们的文字, “天下之至难者”,难写、难认、难记,所以实现普及教育、救国图强就是要革汉字的命,要改革汉字。

然而,汉字与中国文化休戚相关 ,几千年的积淀使它一脉相传,改革究竟从何而起?厦门鼓浪屿,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中的小岛,在百余年的汉字沉浮中,它将掀起最初的波涛,而在波涛中最先乘风破浪的,是一个叫卢戆章的人。他懂英文,到过南洋,他想要让中国富强,要普及教育,必须改革汉字。改成什么样子呢?就是要像西方的拼音文字那个样子。他有了这个想法,而且要付诸实践。1892年,卢戆章编写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创制的汉语拼音方案。由此,汉字改革的大幕以拼音运动的形式正式拉开,并因卢戆章的“切音新字”而命名为“切音字运动”。在《一目了然初阶》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公元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年夏天,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庚子国变。也正是这一年,另一位切音字运动的倡导者以“台湾和尚”的身份出现在山东沿海的港口,他搭乘的船并不是来自台湾,而是来自日本,来者也并不是和尚,而是被朝廷通缉的严拿罪犯,他的名字叫王照。

王照曾经是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没有人能想到,他此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回国,是为了推广一套叫做《官话合声字母》的拼音方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理嘉介绍:它是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是受日文片假名的影响,用的汉字的偏旁来做成一个表音字母,比如说,他取汉字里头的“扑倒”的“扑”,用一个提手旁的偏旁就来代表我们现在的声母“p”。 1903年,王照秘密进京,在裱褙胡同创立了“官话字母义塾”。由于身份特殊,他让学生在前面讲授,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指点。官话字母的影响力正渐渐扩大,这时,王照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自首。这样在出狱以后,反而可以公开出面推广《官话合声字母》。这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一番磨砺,王照终于出狱,此时的他更为坚忍执着,全力推行他的拼音方案。几乎于此同时,卢戆章又编写了一套新的拼音方案《中国切音新字》,1905年,他专程将此书送到北京,满腔热忱地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然而,方案呈交了三次,全部被驳回。晚年的卢戆章仍在坚持教授切音字,有人赠他这样一幅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