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是对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简体字的规范,是对清末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总结,也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项成果。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上世纪末,我国有95.25%的人平时主要写简化字。在《汉字简化方案》制订和颁布的同时,《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方案吸收了以往注音系统的优秀成果,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拼音方法,辅助学习汉字。从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的筹划到两个方案的出台,吴玉章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解方案的推行情况,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简化字,汉语拼音,普通话,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已司空见惯。
在这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通过基础的识字教育,以普通话的读音为标准,利用拼音输入汉字,孩子们可以轻松地遨游网络,搜索和传递信息。半个世纪前的文字改革带给今天的便利,已远远超出当时的想象。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信息化的浪潮刚刚袭来的时候,古老的汉字面临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汉字不能够像拼音文字那样进入电子计算机,中国将被排斥在信息化时代之外。 此时,研究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已刻不容缓。几千年来,汉字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紧迫地与一项技术联系在一起。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汇报,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工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七四八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1975年,一个长期在家病休的人偶然听说了这项工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拖着孱弱的身体自发地研究起来。这个人叫王选,当时还只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一名普通助教,但在不久的将来,他将改变一个时代。那时,王选经常是中国科技情报所外文资料的第一个借阅者。经过一番钻研,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七四八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项目上。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基于计算机的“电子照排技术”已经大规模使用,而中国仍然处在“铅与火”的活字印刷时代。但是,要想让计算机排版,首先要在计算机里存贮汉字信息,而当时的国产计算机内存只有64K。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个巨大的难题呢?数学出身的王选开始沉浸在汉字的一笔一画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数学与汉字的结合,打开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大门。
他利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将庞大的汉字信息压缩了500倍,扫清了项目研制的最大障碍。他跳过日本和欧美流行的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1976年9月,“七四八工程”中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的项目正式下达给北大,王选成为项目的核心。 这是我国第一张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这是《经济日报》最后的一张铅版。随着这张版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终于迎来了用计算机处理汉字并大规模应用于印刷的时代。从第一代照排机走到第四代,西方国家用了四十年,而王选仅仅用十余年就使中国从落后的铅字排版跨入了先进的激光照排。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计算机和汉字信息处理。为了方便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一股编码的热潮骤然兴起。1981年5月,《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公布,即国家标准GB2312-80。原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介绍:GB2312-80就是交换码,交换码对着机内码,就是把众多的支流到我这儿就汇成一个区,大家可以各搞各的码,我有个交换码,到这儿只要转成我这个就能进入计算机。 计算机,汉字编码,信息化,这些词汇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1985年12月1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新时期,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对这项工作,有一位老人格外关注。据说,纠正报刊和出版物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已经是他长久的习惯,仅仅保存下来的这一类书信便条,就数以百计。这位老人就是胡乔木,他早年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被毛泽东特派协助文字改革工作。他对语言文字他有一种情有独钟,他自己有很多研究,有很多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1973年,他就想到汉字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信息化发展。
为了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同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在对个别简化字适当调整后,将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重新发布。发布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态度格外审慎。原国家语委副主任陈章太回忆道:反复推敲,一边输着液,还输着氧,两个管子,一边听我们汇报,因为他把语言文字看成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里面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影响到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各个方面。 如今,古老的汉字已经融入时代的脉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被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它明确要求,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行业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它的颁布,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百余年来,为了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在汉字改革的道路上执著探索,而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
(责任编辑: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