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 据统计,1892到1911年的切音字运动,共提出切音字个人方案28种,掀起了中国汉字改革的第一个高潮。就在切音字运动的实践者们在外来文化的启发下以拼音的方式为汉字改革寻找出路的时候,汉字简化,这条从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中延伸而来的变革之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陆费逵,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一位有着革新思想和实业精神的教育家、出版家。1909年,他在主编的《教育杂志》上,率先发表了名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把简体字作为正体字使用,奏响了中国简体字运动的前奏。其实,汉字的简化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年前,神秘的甲骨上就曾出现同一个汉字的简体和繁体。在两千多年前的敦煌汉简,在上面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形体与今天相同或相似的简化字。在绵延流长的名家书法中,在不同年代的字书、碑刻中,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在民间“不胫而走”的简体字通常称为俗体,与官方正体并行存在。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行、草,简化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事实上,在晚清,简体字也曾以正体的身份出现,只是,与它的出现相关联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场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由此拉开序幕。这张已经十分模糊的印刷品,是1852年9月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发布的诰谕。诰谕的内容已很难辨认,但用简体书写的“太平天国”却异常醒目。有趣的是,其中的“国”字比今天还要少一“点”。在太平天国,简体已成为官方标准用字,政府的钱币、印玺,争战的令旗,印发的布告、书籍等,都采用了唐宋以来在民间流行的以及部分自创的俗体字。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他们在汉字简化上的实践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发。
1919年,一份让中国人蒙受了巨大耻辱的和约,再次将变革与图强深深烙进国人的心灵。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公然提出,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的北洋政府竟然准备签字接受,这激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迅速蔓延。令人屈辱的现实唤醒了清末以来的沉痛记忆,强烈的爱国使命激起了青年志士对传统的猛烈攻击,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再度高涨,一系列激进的主张纷至沓来,汉字改革首当其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介绍:五四时期激进派从挽救中国这个角度出发就提出来“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们认为汉字的根本改革就是改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当然他们对汉字的看法也受到了当时的局限。
此时,“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22年,钱玄同就在国语统一会里头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减省现行汉字笔画的提案。提案分析了简体字的构成方法,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这项提案,并由钱玄同、胡适等十五位委员组成汉字省体委员会,一系列提倡简体字的文章和书籍陆续刊登出版,简体字运动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汉字改革、教育救国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吗? 1935年春,一篇名为《推行手头字缘起》的文章突然在诸多报刊同时出现,文章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巴金等200名文化界人士和15家杂志社联名发表。随着简体字运动的日益发展,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草稿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字,同年10月,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的名义通令全国,要求全国推行。然而,事情很快有了变化。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但是,扎根于群众的简体字不推而行,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简体字获得了蓬勃发展。自清末以来,汉字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普及教育的目标却始终不曾获得真正的成功,汉字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十天后,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此后,一系列文字改革机构相继诞生。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3年10,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成立。1954年10,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建立。它们的诞生,拉开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序幕,也显示了一个新生国家改革古老汉字的决心和力量。可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文字改革为什么会在新中国的缔造者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介绍:这和新中国刚建立,当时文盲众多,我们又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发展教育,扫除文盲,跟这个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就明确讲过,文字必须改革。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和刘少奇中间的老人叫吴玉章,也就是后来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早在1928年,吴玉章就曾与瞿秋白等人一起探讨中国文字改革的途径和方案,并组织发起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但在文改会建立之初,这位元老级的人物却语重心长地做了一次自我检讨。他说以前是认为文字是有阶级性,所以我要把汉字作为一个封建文化来推倒它,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第二个,我没有来很好地考虑中国和广大群众的习惯和历史,急于用拼音文字来替代汉字,他说这个也不好。第三个,他说我没有很好地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怎么样能够让这项工作符合中国现实的需要。1955年10月,一个在文字改革上举足轻重的会议召开了,这就是“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开幕的时候,陈毅副总理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新中国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就形成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整个的文字政策。1956年1月28日,经过语言文字界最顶级专家的整理,在吸纳了约20万语文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后,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