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研究专家薛宗正介绍:龙的原型应当是曾经造福中华民族的祖先,或者华人、夏人、夷东夷人他们那个古老时代,对他们能够造福很大的一种动物,那么到后来,一直到汉唐他都曾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一种动物,这个动物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别的,就是蚕。
薛宗正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蚕,难道是龙的原型?
龙的形象一直是伴随着帝王存在着,拥有至高的地位,它真的会与蚕有关系吗?龙的起源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原始社会的蚕桑,我们古人对于龙的崇拜,又能否与丝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等同起来呢?
这是甲骨文中“蚕”的写法,这是甲骨文的“龙”字的最初写法,随着文字形态的变化,龙的写法在慢慢发生转变,直到变成今天的样子。
薛宗正介绍:那个肩头,就是指的蚕的那个头部,特别强调了它有个尖头;那个下面那个月,月字这个字他的改变形态不大,它原先是个半圆的那个道,是一个拐弯,不是完全那么直的;那么古代是这么写法,这个月表示两个意思,它既表示肉的纹理,同时也表示软体动物;因为这个非常明显有个尖头的软体动物,这个不是蚕是什么?
在为数不多的甲骨文中,“蚕”、“桑”、“丝”、“帛”几个字就已经存在,今天,带有丝偏旁的汉字也多达两百多个,从蚕的崇拜到龙图腾,再到汉字的渊源思考,丝绸和中国文明复杂而深远的联系,似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实,蚕不仅仅出产于中国,在东南亚、欧洲、印度等地区很早就有了野蚕,但是他们都没有生产过丝绸,只有中国,早在原始文明时期就把野蚕丝“织”成了丝绸,并且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位于江苏常州的金坛三星村,是一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挖掘,到今天仍有大量的未知线索被埋在地底下,根据在此出土的古针、古纺轮等文物考证,这里很早就有了原始的纺织文明。
在三星村发掘出的众多遗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件石钺,石钺在中国原始社会是代表氏族权力的权杖,一般用于祭祀活动,是氏族的标志物。在三星村出土的这两件石钺上,都雕刻着一种类似于爬行虫类动物的形象,这个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最初的探讨结论,专家们认为石钺顶端的雕刻形象应该是原始祖先的鳄鱼图腾。
刘持平,我国著名的刑事痕迹检验专家,也是一位考古学爱好者。
刑侦专家刘持平介绍:当石越上面那个骨雕的那个纹饰、形象,整体的形象,它整个一个整体的形象,给我一个感觉,这是蚕。蚕的前胸是四对足,怎么可能是鳄鱼呢?鳄鱼才两对足,再一个蚕身上的纹饰,每一段的纹饰都是相同的,都是这么样点状的。
位于长江流域的金坛三星村,水源丰厚,林木茂盛,拥有蚕桑生长所必需的气候条件,三星村先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蚕丝的织造作用,使得有生以来一直用树叶、兽皮、麻纤维为衣的人们,拥有了用蚕丝织出的华丽丝绸。
刘持平介绍:相比较丝绸相比较麻、相比较皮,尤其在夏季,它的优点非常明显,这就说明三星村人崇拜蚕,一定是这个蚕对当时人们生活包括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我给了它一个词;三星村人他是蚕神族,把蚕当作神来进行崇拜的一个氏族。
今天三星村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有许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考古专家的逐步解开,在这里出土的两个石钺是三星村目前发掘出的仅有的两个,三星村人是否真是蚕神族的定论,或许只能期待更进一步的考古发现,然而,中国原始先民们这种对于蚕神的崇拜与敬畏,在中国民间散落着不少的线索。
在一段来自河南民间的大鼓词中,讲述了神仙嫘祖的故事。嫘祖是中国北方一带所侍奉的蚕神娘娘,相传她是黄帝的正妃,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养蚕抽丝技巧并将其传授于民的人。嫘祖在中国一些地区拥有极高地位,被称为先蚕娘娘,今天一些乡村仍在举行的各类蚕俗蚕祭,多半也是在纪念她。
共祭中华之母嫘祖陵前布告曰:中华泱泱 文明煌煌
河南西平,是传说中嫘祖的故居,据说从黄帝时代,这里便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布一度极为繁盛,延续至今,几乎是家家户户养蚕织布,大户人家有桑园,小户人家有几棵桑;所以西平一直流传一句话,家有十棵桑,穿衣不大慌,每年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蚕祭仪式,纪念先蚕娘娘的同时为自家的蚕宝宝祈福。现在的西平蚕祭,已经成为当地最重大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赶场交易。酬神的大戏也成为老少同乐的舞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西平在养蚕、缫丝、织布等生产方面还保留着原始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