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丝的旅行(一)(4)

2009-09-28 15:51
来源:央视网 作者:佚名
西平养蚕都靠女子养蚕,男子不养蚕的,他们采桑叶,蚕室男的连进都不能进,而且一到开春以后,年青女子就把这个棉裤腰掏空,用桑皮纸把上面那个蚕

西平养蚕都靠女子养蚕,男子不养蚕的,他们采桑叶,蚕室男的连进都不能进,而且一到开春以后,年青女子就把这个棉裤腰掏空,用桑皮纸把上面那个蚕种,西平的土法叫蚕籽、叫蚕面子,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蚕卵,一折叠然后用布,包住,就放在裤腰里,有的就自己贴在胸前,靠体温,一般大概十几天、二十几天,靠体温把蚕孵化出来。

和西平这些原始的养蚕缫丝技术一起流传的,还有中国人对于蚕神的敬畏与感激之情,类似这样的祭祀仪式,伴随着蚕桑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延续千年。

商周开始,祭祀蚕神便十分隆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已经用牛、羊,甚至于人来祭祀。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设有祭祀桑蚕的专门机构与特定仪式,皇帝与皇后都是亲自登场,皇帝亲耕,皇后亲桑,为黎民苍生做出表率,这些祭典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劝民勤农的重要方式之一。南宋以来,各朝的帝王都会以皇室的名义摹绘或修订《耕织图》,以示对农桑的重视。这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的《雍正像耕织图册》,这是当时尚未登上皇位的雍亲王胤禛命宫廷画家绘制的。

在这一幅幅浴蚕、采桑、采茧和练丝、染色、剪帛、裁衣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农耕年代的男耕女织全过程,拼贴出一幅幅牛郎织女的美妙田园景象。颇为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像耕织图册》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都被画成雍亲王和他的福晋们的容貌,他们一家人男人在田间勤劳耕耘,女子在家养蚕织布,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农桑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是一样的。这一亩田,一根丝,牵引出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富足、安稳、繁荣的发展轨迹。

直到今天,丝绸仍旧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仍然会有众多祭蚕、供蚕、拜蚕的活动,中国人对于蚕桑的深厚感情,并没有随着时光推移而磨灭。

作为蚕桑文化核心的丝绸,其影响力更是穿越了九州大地,扩展至更加广袤的世界版图内,成为物质交流、文化沟通的纽带。那么,我们的丝是如何展开这段精彩的世界之旅?又是从哪里汲取能量,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首次对接呢?

(责任编辑:立本)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