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百年奇葩——福州脱胎漆(二)

2009-11-28 09:5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中国,漆有着7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用漆旅程中,中国人创造了脱胎漆器这一工艺奇葩,它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品三宝。

从清代乾隆年间的沈绍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李芝卿,福州脱胎漆器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面繁荣,他们是如何恢复中国失传近千年的漆艺技法,又是如何进行创新的呢?

1898年4月,一年一次的法国巴黎博览会在世界的瞩目中开幕,展会上云集了世界各地的新奇产品,吸引着无数人前去参观。

在博览会开幕的第一天,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只停靠在了塞纳河畔,法国人看见两个长辫子的中国人居然抬了一头大水牛来参展,更让他们好奇的是,这两个中国人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很轻松地就将水牛抬走了。他们不知道,这头水牛其实就是质轻工巧的福州脱胎漆器。

在这届博览会上,福州的另一件脱治漆器——《莲花盘》获得了金奖,这是中国漆器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沈正镐(hào)——《莲花盘》的制作者从此声名大噪。

沈正镐是福州脱胎漆器鼻祖——沈绍安的后代。在福州,沈家老铺无人不晓,脱胎漆器鼻祖——沈绍安更是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福州城中,杨桥路的双抛桥,始建于北宋时期,乾隆年间,髹(音同修)漆艺人沈绍安,就在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一日,他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腐烂,但是用漆灰和麻布裱褙(音同背)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随即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脱胎漆器。

实际上,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与六朝时盛行的“夹纻”(zhù)技法如出一辙。那时,佛教处于鼎盛时期,“夹纻”法被广泛应用在制作大型佛像上。后来,随着唐武宗灭佛,大量佛像被毁,这一技法逐渐失传。

或许是天意使然,“夹纻”法因灭佛而毁,后又因沈绍安在庙里受到启发而重生,不能不说是机缘巧合。由于沈绍安将失传近千年的技法重新恢复,因此,被冠以“脱胎漆器鼻祖”的称号。

脱胎漆器一经面世,就因为其质地轻巧,坚固耐用,装饰精美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一时间,沈家老铺门庭若市,求购者蜂拥而至。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沈绍安进贡朝廷一件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但却壁薄如纸,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题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chuò)茗合陶句,浥(yì)露掇(duō)其英。”乾隆皇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此之后,沈绍安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他在吸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些新的技法,使得脱治漆器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其中,薄料技法是最有创意的。

在漆器制作中,彩髹是指用颜色不同的色漆对漆器进行髹饰。在沈绍安以前,漆艺人通常都使用毛刷上色,沈绍安却用手来完成。

薄料的配方很讲究,为了达到有金属光泽的效果,加入银箔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将银箔加入桐油研磨成泥,之后加入矿物质颜料进行调色,调色后入漆搅拌,为了得到更加细腻的漆液,还需将漆裹入麻布,层层过滤。除了材料特殊以外,薄料的另一特点就是“薄”,因为薄料上色不是用刷子刷,而是用手指蘸漆,一点一点拍到器物表面,这样不仅节省了材料,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观感,提高了漆的色彩明度,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颜色里边有金属光泽。

沈邵安独创的薄料技法,由于加入了金银箔粉,使得漆器通体散发一种微微的金属光泽,这种光泽隐藏于漆的含蓄润泽之中,形成了薄料漆器独有的高贵神韵。

由于含有金粉银粉,薄料漆器的售价非常高,但是,很多富裕人家对它仍然是趋之若鹜,在当时,能够拥有沈绍安的一件薄料漆器,就是富贵的象征。此外,薄料漆器的制作周期非常长,这也使得它物以稀为贵。

沈绍安去世后,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沈家老铺到第五代——沈正镐与沈正恂时,正是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当时,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贸易繁荣,脱胎漆器开始大量出口,由内销转为外销。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沈氏脱胎漆器开始模仿西式造型,烟具、茶具、咖啡具等漆器日用品随之出现。

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博览会,并获得金奖,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随后,沈氏家族制作的其它产品先后参加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等地的博览会,获得了各种奖项,声誉大振。沈氏脱胎漆器在第五代传人的手上,进入了“黄金时代”。沈正镐制作的《竹根瓶》、《荷叶瓶》、《提篮观音》被誉为“福州脱胎漆器三宝”。

光绪三十一年,闽浙总督许应骙(kuí)精选一批沈氏脱胎漆器派专人护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受到慈禧的喜爱,慈禧钦赐漆器的制作者沈正镐、沈正恂二人四等勋章、五品顶戴官衔。沈家兄弟居然不用科举就获得了官职,高祖沈绍安也因此名列闽侯县志,这样的风光惹来福州手工业者和商家的羡慕,于是在福州掀起了第一波漆器生产的热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