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福州先后有40多家漆器店铺开业,从业人员达数百人,沈家独营的状况被打破,漆器成为福州第一大工艺行业,年产值超过3万元。
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已经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看到福州脱胎漆器的兴盛,为了振兴实业,便在福州官办了“福州工艺传习所”,专门开设漆工科,招收学员学习漆艺。虽然,在此之后仅四年,清政府便被推翻,但这一举措却对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福州培养了一大批漆艺人才。
在这些学员中,有一位19岁的少年,后来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集大成者,他的名字叫李芝卿。
李芝卿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出身于一个金属手工艺匠人的家庭。幼年从父学艺,被父亲所宠爱,节衣缩食送他去上学。15岁时,父亲去世。1913年,19岁的李芝卿进入“福州工艺传习所”主修漆艺,在那里,他的才华与天赋得以展现。
他拜的老师也很有名,一个是清廷的御匠林鸿曾,还有一个日本的漆艺大师,著名叫深田先生。这两个人对李芝卿老艺人特别赏识,对他非常好,所以后来李芝卿老艺人经过深田先生的介绍到日本去学习东洋漆器。
在日本期间,李芝卿考察了许多日本著名漆器企业和研究所,加之自己刻苦对近代日本漆器品种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认识。这为他后来整理传统工艺技法、创新现代漆艺手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32岁的李芝卿离开日本回到福州,四年后,受聘于“福州惠儿院”附设的传习学校,担任漆工科技师。
当时,福州各漆器名店的私家作坊,是李芝卿经常出入的场所。与福州其他漆艺人不同的是,由于曾经在日本学习漆艺,因而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创新意识也最强。
对日本的漆艺非常熟悉,再加上他对福州的漆艺也非常熟悉,就是中日漆艺的两个交合,所以他自己也搞金银平脱,所谓金银平脱就是台花,福州的台花漆器,从那个时候产生了。
台花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特制黏剂涂抹在锡箔纸上,然后将锡纸黏贴于器物表面,之后在锡纸上画出纹样,用刀按照纹样刻镂,去除不要的锡箔后,再用色漆描绘纹样。
这种技法刚刚始创时,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锡箔纸粘贴在器物上,即使泡在水里也不会脱落呢,而这种特制黏剂又不是漆,它是李芝卿的独门配方。
所以有人问他,李老你这个金属和漆连起来怎么会粘?而且会干,又不脱落,如果说胶你粘上去,然后弄好了用水打磨肯定会脱落,但是你这个又干,又不会脱落,奥妙。人家通过实验不成功情况下请教他,他就骗人家,蒙人家,他说我这个胶是特殊的胶,我是请过深山的好朋友,用老虎的尿来和漆混合起来的,这个很为难这个事情,哪个弄到老虎,抓到老虎,刚刚好老虎跑进去拿一个尿拿下来,所以没有这回事,他这个仅仅为难人家传说,也是保守的基础。
在唐代,曾经出现过一种著名的工艺技法:金银平脱,也就是将金、银薄片切割成各种纹样用于装饰器物,在唐代出土的铜镜中,这种技法非常普遍。而李芝卿所创的台花技法,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技法的重新恢复。
他将自己研制的“金银平脱”技术以“台花漆器”命名,台花漆器在市面上刚一出现,便一炮走红,成为福州漆器又一个著名品牌。
此时的福州,由于有了沈氏家族和李芝卿,漆器制造业全面繁荣,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福州海路被封锁,脱胎漆器的生产也遭受了打击。之后,内战又起,许多漆器店纷纷倒闭,不少漆艺人在颠沛流离中死亡,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跌入了历史低谷。
1949年10月1日,对于饱受了十几年战乱生活的福州漆艺人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时刻,也是福州脱胎漆器从低谷再次步入高峰的时刻。
在解放前,福州漆器业多以私家作坊为主,许多漆艺人对自己的技艺都是秘而不宣。解放后,为了更好地发扬漆器艺术,政府便把知名的漆器老艺人组织起来,希望他们能够公开技艺,恢复生产。
当时,沈正镐的幼女沈忠英,是唯一传承沈家绝技的女艺人,但是在民国时她就已改行从医。经过政府的动员宣传,才又回到脱胎漆器的行业上来。她发挥祖传技艺,创造了许多新产品。
1952年,沈氏传人沈幼兰的商号“沈绍安兰记”主动转为公私合营企业,李芝卿由于具有崇高的威望和精湛的技艺,被聘为技术负责人,他将自己独创的“台花”技法拿出来,公开授艺,他的独门配方,用于粘贴锡箔纸的特殊黏剂,也公布于世:原来是一个鱼鳔,我们吃的黄花鱼的鱼鳔,鱼鳔拿去煮,煮完以后,黏黏的、像浆糊一样调生漆。
李芝卿打破传统观念,主动公开授艺的做法,使得福州其他的漆艺人深受感染。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秘而不宣的技艺得以公开,印锦法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生漆、白土、明油等材料搅拌成锦料,再用锦模印出纹样,用刀刃薄劈,粘贴器物面上。之后,再分别用色或金髹漆而上,成为色锦或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