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漆有着7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用漆旅程中,中国人创造了脱胎漆器这一工艺奇葩,它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品三宝。它的创始人是谁?它有着怎样曲折的发展历程?
深蓝色的大海,隐藏了无限危机。
19世纪末,一艘开往英国的轮船正在海上行驶,黑夜来临,船上的人们开始入睡,静谧的轮船驶进了无边的夜色。谁都没有料到,一场海难即将发生。
被救助的人们在船上庆幸自己的劫后余生;有一个人却一直盯着茫茫大海,脸上显现着失落——他在这次海难中,损失了两件来自中国福州的工艺品。
两年后,同一片海域,同一个人又出现了。730天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一直记挂着这两件工艺品,今天专程带人来此打捞。
工艺品终于浮出了水面。
令他惊叹的是,两年的时间,海水的浸泡,居然没能改变它们鲜亮的色泽!
这两件工艺品就是来自福州的脱胎漆器。
福州,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成为中国脱胎漆器的制作中心,那么什么是脱胎漆器呢?顾名思义,它首先是以漆髹饰的器物,其次,它的胎质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胎质不同,不是木胎,竹胎,或者泥胎,而被称作“脱胎”。
技师首先在准备好的模具里刷上一层脱模剂,然后向内涂抹石膏。待石膏干后,将模具取下,经过修整,一个石膏内胎制成了。
这可不是脱胎漆器的胎;奥妙在下面。技师先在石膏表面刷上一层瓦灰,瓦灰是将旧瓦片打碎研磨后,与生漆调和而成的一种混合物。
瓦灰是个填充料,它在漆器上面的应用是很广的,首先它是用来打底用的材料。第二个如果说木胎的漆器坏了、裂了,它可以用瓦灰来填充,非常牢固。
瓦灰分为三种,粗灰、中灰与细灰,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用,粗的就是粗打底的,中途的时候用中灰,那么到了后面,细打底就要用细灰。
技师首先用粗灰进行最初的打底,这个过程结束后,将髹过漆的麻布通体裱在石膏胎的表面。
麻布裱好后,再依次用粗灰、中灰与细灰进行打底。接下来要将裱着麻布的石膏阴干,8至24小时以后,神奇的一幕呈现了——技师敲下的碎块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石膏内胎——所谓脱胎就在于此了。石膏没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
就是那麻布和瓦灰的混合体,因此脱胎漆器的胎又叫“布胎”。
如果说脱胎漆器的胎胚有支撑人身的这个说法,那么布跟瓦灰它是一种像我们人体的肌肉作用,那么布是骨架,灰跟漆是肌肉,漆完以后就等于是皮,那么画画就等于装饰,穿衣服了。
对于脱胎漆器来说,最大的特色就是轻便灵巧。1959年,新中国第十个国庆日来临,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宾客,趁着大家兴致正高,周恩来走到一对古铜色的狮子跟前,笑着对宾客说:这是一个铜狮子,你们看我用手就可以抬动它。果然,他轻轻用手一抬,铜狮子就翘起来了。众宾客哗然不已。这对“铜狮子”就是福州的脱胎漆器。
那么脱胎漆器为什么在海水中浸泡那么久,还能保持鲜亮的色彩呢?
这就和生漆这种材质有关了。
生漆在我们国家叫做国漆,也叫土漆、大漆,我们国家使用生漆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国外一些国家用它都是从中国慢慢引出去的。
在古汉语中,漆被写作“桼”,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在树上割了两刀后,有液体从中流出。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漆实际上来源于漆树。
今天,漆农采漆的过程依然还在沿袭古老的传统。
位于湖北利川市沙溪高源村有一片漆树林,71岁的张大爷每天都要辗转30里来这里割漆,55年来,他一直穿梭在这片漆林,像他的先祖们一样一刀一刀地刻划。
每年的4月到8月,都是漆农割漆的季节,这段时间,漆树的产漆量比较高,但是由于漆液是从割破的树皮里慢慢地渗出来,流量非常少,因此,张大爷每天也只能割到一斤左右的生漆。
或许是天意让漆结缘东方,世界上只有中国和东南亚的少数国家发现了漆树,其中,又以中国的漆树为最佳。在中国,湖北、四川、贵州、河南等是漆树的主要产地。这些地区温暖湿润,非常适于漆树的生长。
当地生漆厂长介绍:这个树一般情况下要七年左右才开始采割,你太早采割的话这个树很容易死掉,你隔一年,漆,正常情况下你要歇一年才可以再割,从前几年情况来看量太少了,资源太少了,所以现在要是割两年歇一年,如果你每年都割的话,漆树就会死掉。
这些长满眼睛刀口的漆树,是割漆人辛勤劳作的见证。由于漆树每割10天,就要歇10天,因此生漆的产量极低,是一种昂贵的纯天然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