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生漆一般被叫做大漆。大漆刚刚从树上流出时,是一种白色的液体,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经过氧化后就会慢慢变黑。今天,人们形容黑夜能见度差,都会用漆黑一片来形容。除了颜色的变化外,生漆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干固,让人奇怪的是,周围环境的湿度越高,大漆干固的速度反而越快。
生漆厂长介绍:生漆里面的漆酶是起一个催干作用,化学漆是靠催干剂让它干,它生漆不一样是靠酶,漆酶活性最强的情况下就是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那还有一定的温度,它湿度越大,它漆酶活性越强就干的越快。
大漆彻底干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一旦干固,硬度就会变得非常大,老化的过程也会缓慢,再加上它还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的特性,因此,用大漆制成的漆器可以历久弥新,马王堆出土的众多精美漆器,之所以保存完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人们常会用成语“如胶似漆”来形容两个人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实际上,它还说出了漆的另一个特性——黏性,早在西汉时,古人对漆的这种属性就早已熟知。现在,人们仍然用漆来修复破碎的陶器,用漆来粘贴细微的装饰物。
漆是一种半透明的液体,将漆涂在木制的家具上,既能对家具起到保护作用,增加其耐久性,又能透出木头的天然纹理,使木材呈现一种含蓄蕴藉之美,中国特有的古典器物美便在漆的层层髹涂中出现了。
中国人用漆的历史长达七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漆也被赋予了东方气质。经过提炼的大漆可以与不同的矿物质调和成各种颜色,加入铁变黑,加入朱砂则变赤,这些幻化而成的色彩,或明亮,或温婉,或雅静,满足了不同人的审美情趣,也让漆的包容性与可塑性得以彰显。在艺术家的眼里,这是最具东方气质的材料。
1973年,考古工作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个菱形木质漆碗,碗的外壁涂了一层薄薄的朱漆,微微露出光泽,虽然沉埋于地下7000多年,但是朱红的色彩依然引人注目。这件漆器的出土,是中国人制造与使用漆器的最早实证,更有价值的是,它还证明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已开始使用色漆。
漆,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奢华的象征。史书上关于漆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韩非子》里:秦穆公向大臣由余请教治国之道,由余答道:据我所知,当时尧入主天下,风餐露宿,节俭治国,结果幅员广阔,天下无不臣服;舜即位后,使用涂着黑漆的木碗吃饭,诸侯们认为舜有些奢侈,一些诸侯开始反叛;禹即位后,使用外面涂着黑漆,内部描着红漆的器物作为祭器,越发奢侈,更多的诸侯开始反叛。这段对话说明,早在尧舜禹时代,漆器就已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使用的奢华之物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漆器制造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品种增多,使用更为普遍,笨重的青铜器逐渐被漆器所代替。此时,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人工种植漆树,文献记载,由于当时采漆艰难,漆价昂贵,朝廷对漆树征收25%的重税,税率之高,为历史罕见。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形体高大的虎座鸟架鼓,这是战国时期具有明显楚文化特征的漆器。在它的上面,古人用红、黄、蓝等色在不同部位分别绘出了虎的斑纹和鸟的喙、眼及身上的羽毛,十分精细,逼真传神。这件漆器的出土,让世人惊叹,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学会用漆来髹饰物品了。从河姆渡的漆碗到这件战国时期的精美漆器,漆在中国先民中的使用已经历经了四千年,他们驾驭漆的能力逐渐从简单的涂抹过渡到繁褥的髹饰,漆器也开始从普通的生活用品发展为精美的装饰品,成为奢侈的代名词。
秦代,漆器主要供贵族、官僚和宫廷享用。秦朝历时虽短,漆的用量却很惊人,《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想要将咸阳城墙都刷上漆。皇宫的侏儒艺人优旃(音同“沾”,zhān)说:“好。漆城墙虽然给百姓带来愁苦和耗费,可是很美呀!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来了也爬不上来。要想成就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秦二世听后笑了起来,因而取消了这个计划。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漆,作为一种精美的装饰涂料,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972年至1974年,轰动全国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先后出土漆器700多件,这些漆器造型端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了当时中国漆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虽然长眠于地下2100多年,却依然光亮如新,让人惊叹不已。
从战国时代到汉代这五百年期间,是中国漆器的第一个全盛时期,这个全盛时期可以按漆器所有出土文物的样式来说,它几乎是摄入了所有生活的起居,从建筑到这个交通运输,到兵器,到家具,到陈设品,到器皿,可以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漆器时代,而这个时代正好又是百家争鸣的那个时代。
两汉之后,进入六朝,奢靡的漆器仍然深受贵族阶层的喜爱,不过,随着佛教的兴起,漆器在塑造大型佛像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夹纻”技法开始广泛使用。
“夹纻”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脱胎”,做法与现在基本相同,只不过古人是以泥土为胎,再裱以麻木,现代则用石膏取代了泥土。由于用“夹纻法”制成的佛像高大轻便,便于携运,因此,在当时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