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百年奇葩——福州脱胎漆(二)(3)

2009-11-28 09:5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印锦技法突破了漆器装饰只限于平面的彩绘、镶嵌等限制,让装饰向空间延伸,更具立体感。 1961年,在李芝卿的带领下,福州漆艺人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任

印锦技法突破了漆器装饰只限于平面的彩绘、镶嵌等限制,让装饰向空间延伸,更具立体感。

1961年,在李芝卿的带领下,福州漆艺人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复制国宝级文物——司母戊方鼎,印锦技法在这次复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1956年,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邀请李芝卿、沈忠英等高手钻研漆艺。同年10月,又成立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设置漆器专业,李芝卿任漆艺教师。

对于李芝卿来说,这是他收获最丰富的时期。他吸收、集成了前人的技法经验,制作了一百枚“漆工艺技法示范样板”,这些样板色纹奇巧,变化多端,倾注了李芝卿毕生的心血。这项工作,对于规范漆艺术表现手法、普及漆工艺知识、以及后来漆画的创作,都具有划时代的的意义。

在此期间,李芝卿还吸纳了瓷器中窑变的效果,创造了漆器中的“变涂”技法。

漆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液体,变涂技法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漆的这一属性。在漆液的流动中,幻化而出的各种形状,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1957年1月,福州市第一脱胎漆器厂成立,这是全国最大的漆器生产企业。第二年5月,第二脱胎漆器厂也投入生产,从业人员达数千名。在福州人的口中,这两个厂被亲切地称为“一脱”与“二脱”。

同以前的私家作坊相比,“一脱”、“二脱”的建立,无疑为福州脱胎漆器的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一时期,福州“一脱”与“二脱”的产品享誉海内外,漆器的制作工艺也日臻完美,一些福州漆艺人在装饰材料的应用上更是不断创新,甚至一些在常人眼中的生活垃圾,到了他们的手里都成了宝贝。

当然,蛋壳并不是直接敲碎了就能使用,它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先将蛋壳内壁的两层薄膜除去,才能用漆粘贴。

在器物表面贴上蛋壳,再将其压碎,蛋壳碎片的自然裂纹中透出底漆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这一时期,在众多漆艺人的努力下,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齐名,并列为中国工艺品三宝。它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荣誉,不光在于其技艺的复杂性,制作过程的艰难也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天然漆如果超过0.2毫米它一定会起皱,天然漆它是薄薄的一层一层上,一层一层上完以后,它要到阴房去干完以后才能上第二道,所以这种薄的方式,就使人们不能一次性痛快地像油画那样画。

1959年4月,福州召开了全国漆器参观交流会,17个省市的100多名代表齐聚福州,展出的漆器作品达1000多件。对福州的漆艺人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华诞即将到来,在举国欢庆之时,福州脱胎漆艺也迎来了它向世界全面展示的机会。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