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王国的覆灭:吐谷浑(2)
2010-05-20 10:21
西羌故地逞英豪 我们穿过了青海贵南草原,溯茫拉河东上,经过了泽库县、同仁县和甘肃南部的夏河县,又沿大夏河而下,来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羌故地逞英豪
我们穿过了青海贵南草原,溯茫拉河东上,经过了泽库县、同仁县和甘肃南部的夏河县,又沿大夏河而下,来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临夏市。这片广袤的土地曾是吐谷浑人在西北的最初家园,但我们沿途所见的,却大都是衣着时尚的汉族人、穿着藏袍的藏族人和戴着小白帽的回族人,吐谷浑人的踪影早已无处可寻了。
上图是土族姑娘婚前的梳洗化妆。土族婚礼中最热闹的一幕是在整个晚上,阿姑们都要对纳什金(娶亲男子)轮番“老媒嘶果”(骂媒),进行诸多刁难,延续她们1000多年前吐谷浑女子对抢婚习俗的抗争和不满(摄影/马福江)
当一路风尘仆仆的吐谷浑人来到这片土地时,这儿生活着西北最早的世居民族羌人。这个素有“西戎牧羊人”之称,却在今天让许多人感觉到陌生的古老民族,在驯养野生动物方面有过杰出的贡献,他们驯养羊、牛、犬、马成功之早,可能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正是这个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将桀骜不驯的野牦牛驯养成了“高原之舟”——温顺的家牦牛,而今天在青藏高原上到处可见的藏系羊和藏马也是他们驯养的成果。吐谷浑人来到西北后,将自己丰富的游牧经验和较为先进的养马、养驼技术带到了青藏高原,他们与当地羌人一起同恶劣的自然条件展开长期的艰苦斗争,大力发展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正是羌人和吐谷浑人的心血使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一直繁衍了下来,即使在今天,畜牧产品仍是青藏高原最具竞争力的对外出口产品。
两晋时期,羌人主要居住在今天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及四川西部一带的辽阔地区,他们居住分散,没有统一的首领,生活和生产都比较原始、简陋,尚未走出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而吐谷浑部早在辽东时,从吐谷浑可汗的曾祖莫护跋时,就已经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吐谷浑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比羌、氐要开化、先进一些。所以,东来的吐谷浑部落很快在西羌故地立住了脚。吐谷浑可汗的长子吐延骁勇善战,号称“项羽”,他率领吐谷浑人以罕为基地,四处征战,用武力抢夺羌人的人口和土地,从而使自己的人口猛增,统治地区逐步扩大。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远道而来的吐谷浑人不仅在西羌故地牢牢地立住了脚,还开辟了极为广阔的新家园。据史书记载,吐谷浑在西北最初的疆域南至昂城(今四川西北的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兰(今以鄂陵湖、扎陵湖为中心的地区)一带,东西绵延数千里。
武艺超群的吐延可汗用武力强占羌人的土地,他英勇善战的威名令羌人闻风丧胆,但他的暴虐最终激起了羌人的反抗。公元329年,四川昂城的羌族酋长姜聪刺杀了吐延,而他自己也被吐延的部下剁成了肉酱。这是吐谷浑人与羌人部落联盟之前所爆发的一次激烈的民族冲突。之后,吐谷浑人逐渐改变了对羌人的策略,他们用政治联盟和联姻的方式取得了羌人的支持与合作,并形成了以鲜卑贵族为中心的与诸羌部落首领的联合政权。
吐谷浑来到西北后,出于繁衍种族和稳定政权的需要,普遍与羌族通婚,王室更是如此。念氏是吐谷浑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羌族王后,她美丽聪慧,颇有胆识,在立志要“秣马厉兵,争衡中国”的丈夫视罴英年早逝后,按照吐谷浑“父兄死,妻后母及嫂”的转房风俗,她又转嫁给了视罴的弟弟乌纥堤。乌纥堤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荒废了国事。于是,漂亮能干的念氏掌握了朝政,对外发号施令。对此,《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念氏专制国事,有胆智,国人威服之。” 一向反感女性参政的司马光难得地肯定了念氏的政治才能,但他却忽视了念氏在培育儿子方面的杰出之处。
吐谷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树洛干、阿豺、慕及慕利延都是念氏的儿子,他们在念氏的精心培养下个个都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从公元411年到452年,同父异母的四兄弟遵行了视罴开创的舍幼立长的优良传统,推行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在西秦、南凉、北凉、大夏国等对吐谷浑王国虎视眈眈之时,四兄弟审时度势,发奋图强,巧妙斡旋于这几个邻国之间。对内,他们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并积极招集抚纳周边羌、氐、戎等少数民族和邻国失业的老百姓。对外,在积极与邻国结好的同时,也乘他们相互争战、自顾不暇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向四边扩展吐谷浑的势力。由于穷兵黩武,上述几个曾在中国西北横行一时的国家很快走向了灭亡,而吐谷浑王国却迎来了自己的强盛时期。这一时期,阿豺向南方挺进,拓土到了四川松潘(龙涸)、黑水县芦花镇东北(平康)一带;慕向东推进,将吐谷浑的东边疆界扩展到了渭河之源、三秦之边;慕利延则向西远征,将吐谷浑的势力延伸到了喀喇昆仑山,并一度从新疆且末南征,征服了于阗、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吐谷浑成为了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
豺折箭留遗训
从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往北偏东行30公里,就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所在地,它是现代土族聚居的又一个孤岛。漫步在整洁、繁华的县城街道上,不经意间,我们的目光总被那些头戴插花毡帽,身穿七彩花袖衫的土族人所吸引。土族曾有过自己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今天,除了在互助县还能一睹土族服饰的风采外,民和、同仁等地的土族人着装已跟汉族没什么两样了,土族服饰已经或即将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死气沉沉的展品,而不再是活生生的文化了。在过去,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扭达”华贵古朴,有八九种之多,其中,尤以“吐浑扭达”最为尊贵和古老。这种用白珠连缀而成,形状像圆饼一样的头饰名称与吐谷浑大有渊源,它是吐谷浑人留下的一个历史密码,延续着土族与吐谷浑之间中断了几个世纪的神秘联系。
在这片相对封闭的土地上,吐谷浑人还留下了另外一个历史密码,那就是土族的神箭崇拜习俗。走进这里的土族人家,在堂屋的供桌或大红面柜上就能见到主人虔诚供奉的神箭,神箭大概有4尺长,箭身系满了彩绸。土族人称它为“护法神箭”,“五台护法”,这支被土族人当作神一样崇拜和供奉的神箭据说与吐谷浑历史上的开明君主阿豺有关。
阿豺可汗以智慧著称,是吐谷浑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虽然他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但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而是由于他对远隔千里之遥的中原王朝的追随和临终时对子孙的一番教诲。吐谷浑王国偏居中国西北一隅,尽管前几代王都仰慕中原文化,有“远朝天子”的心愿,但与中原王朝没什么实质性的接触。这种状况到阿豺时发生了变化,这位有着极强的寻根意识的可汗站在白雪皑皑的西倾山上,望着白龙江滔滔东流,发出了“水尚知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的感叹。他认为南朝刘宋政权是华夏正统,因此主动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宋政权遣使上表,进献土特产。这仅仅是个开端,此后,历代吐谷浑王频频地向中原王朝遣使进贡,到唐代时,吐谷浑王国成为了中原王朝名副其实的藩国。